社会治理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治理 >

武威市救助管理站:让救助“零”距离

时间:  2014-12-30 10:35
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救助站是一个陌生、神秘的地方。日前,记者走进武威市救助管理站,零距离感受了“有尊严”的救助。
 
让救助“零”距离
 
“你家是哪里的?”“你有什么困难吗?”12月26日下午4时左右,在城郊的一处僻背处,一位流浪人员在捡拾垃圾,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见状立即上前嘘寒问暖。经过询问观察,发现流浪人为智障人员,说不清家在什么地方,家里还有什么人。于是,工作人员将其带回了救助站。经过清洗、换衣物后,穿着新棉衣裤的流浪人员再次站在记者面前时,已判若两人。随后,工作人员安排他到餐厅吃饭。
 
在救助站的餐厅,一位30多岁正吃饭的青壮年男子引起记者的好奇,经了解记者知晓了他的遭遇。原来,他名叫朱仕桥,是湖北人,在金昌、武威打工,挣了几千元钱准备回老家,不小心将钱和身份证等都丢失了,没办法回家,无奈寻到救助站请求帮助。经过甄别、核实后,工作人员为朱仕桥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饭后,又为他开具了乘车证明,带上方便面等食物,送他到车站购买了火车票并送上了车。“没进救助站之前,考虑到自尊、面子犹豫了再三。到了救助站后,工作人员的态度热情,心里完全踏实了,没有了被救助丢了自尊的那种感觉。”离开时,朱仕桥如是说。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救助的范围扩大,在外地丢了身份证、钱物等被困时,若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的情况下,不需任何证明,可求助当地救助站,救助站经过甄别、核实后,可提供安排食宿和返程车票等帮助。
 
采访的时候,市救助管理站的求助热线电话响起,一位出租车司机反映,城区雷海路附近有个流浪的人,请给予救助。很快,工作人员开着救助车驶向目的地,经过一番寻找后找到流浪的人。记者了解到,接到救助人员后,进站要登记、洗澡,特别对那些长期流浪在外的人还要给他们理发、刮胡子、换衣服、进行心理疏导等。“救助,最难的是对受助人员身份户籍的查证。”市救助管理站办公室负责人周永晔说,不少受助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生理缺陷、精神异常等多种原因,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时甚至要经过十天半月后,才能慢慢找到其户籍信息,联系上当事人的家人。在救助的人群中,不少是有精神病史、或智障的人,还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入冬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坚持每天出动流动救助车,在城区繁华地段、偏僻角落、桥涵隧道等处和流浪人员集中的地方流动巡回,采取劝导入站、劝导回乡、讲解政策、对老弱病残行动不便者护送等方式,劝导流浪人员接受救助。对经劝导不愿接受救助的流浪人员,提供饮食、御寒物品和求助方式,防止因寒冷导致他们生病、冻伤。同时,对临时受困人员实行保护性救助,暂时提供食宿等。79岁的老人汪大玉,无儿无女、更没住房,习惯了四处流浪。自到了救助站,他住得好、吃得好,精神状态一直很好,他告诉记者:“能吃上热腾腾的饭,睡上暖烘烘的房子,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救助工作,在做好站内、站外受助人员救助工作的同时,市救助管理站积极组织开展救助政策讲解、宣传等活动,通过发放救助宣传单、救助联系卡、户外媒体、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宣传救助工作,让更多市民知晓救助政策、救助途径和求助热线,随时接待来自派出所、街道、社区、铁路、汽车站等各方面的受助者。同时,为加强管理,通过“看人、问事、听音、查地”等办法,对受助人进行一一甄别,对于“跑站”人员,耐心向其宣传、解释救助政策,做到合理合法、依法求助、依法救助。
 
“今年截至目前,救助站已救助1740人。”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永梅告诉记者,我们始终坚持“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为受助人员提供饮食、住宿、医疗救治、临时安置、返乡救助和专人护送返乡等多种救助形式,尤其在冬季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切实让他们感受“有尊严”的救助,真正让救助“零”距离。(范武平)
来源:武威日报
(责任编辑;李 婷)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