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治理 >

党建“绣花针” 穿起社区治理“千条线”——武威市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之十一

时间:  2020-12-23 17:07

背景和起因


  民勤县街道办南街社区成立于2002年6月,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居民巷道21条,小区楼院35个,住宅楼102栋,行政企事业单位27个,个体工商户238家,常住居民4568户、12234人。社区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9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社区规模逐步扩大,社区内人口流动性更强、阶层差异更大、亲缘关系更弱,社区群众事务不断增加,基层治理更加复杂,单一形式的监督与管理已经难以解决日益多元的群众诉求,社区居民也难以获得归属感和幸福感,凸显了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必须充分发挥党建的政治领导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治理体系。
 

做法与经过


  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化
 

南街社区精心打造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为基本框架的组织体系,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网格化管理全过程,让党组织与社区网格化管理高度结合起来。把社区党组织力量下沉到群众身边,将党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建在楼院、党员作用发挥在楼栋,确保党建对社区治理工作的政治统领和方向引领;社区党委成员全部“下沉”到网格党支部担任党建指导员,重点开展好各项组织活动,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让党建工作更加接“地气”,让社区治理更能得“民心”。通过细化社区党组织网格设置和设岗定责,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做到一格多员、一员多岗、一岗多责,真正实现“党员亮身份、事事做先锋”,把组织触角延伸到小区楼院的“神经末梢”,不断增强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向心力,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坚持社会治理网格化
 

科学划分社区网格单元。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方便管理、全面覆盖”的原则,依据社区地域面积、道路走向、街巷楼宇、人口数量、公共资源等分布情况,将社区划分成南环、建设、小南街、大寺庙4个二级网格,由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网格员;以巷道、楼院为单元划分三级网格40个,积极动员辖区在职党员、居民党员或者从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公司负责人中选任巷道楼院三级网格长、网格员,共配备网格长40名、网格员258名。积极建立三级响应机制。构建了“社区—片区—巷道楼院”三级网格管理体系。三级响应直面群众,形成“银色防火墙”,对日常收集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复杂矛盾纠纷和棘手问题及时汇报二级网格;二级响应承上启下,筑起“金色桥头堡”,按照“1+2+X”的模式,配备由社区干部担任的网格长1名,由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的协管员2名,由综治、公安、司法、卫健、社保、民政、信访等部门单位到社区报到的党员为主体的工作人员若干名,帮助解决三级网格上交的各类问题,向三级网格进行信息反馈,难以解决的问题汇报一级网格触发“一级响应”;网格一级响应兜底落实,组建“红色指挥部”,依托社区党委建立的一级网格,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网格长,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社区医生担任网格员,运用“双吹哨、双报到”工作机制,及时联系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帮助解决二级网格上交的问题,将处理结果反馈二级网格。做到了群众需求在网格中发现、服务活动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实现“小网格”惠及“大民生”。
 


  坚持包抓共建一体化
 

加强与包抓单位互联共建,组织开展“社区吹哨、党员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行动,对需要相关单位(部门)共同解决的问题“协调办”,破除“大包大揽”行为理念,推动社区群众、辖区单位、团体等从徘徊观望、被动应付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转变,共同参与网格的管理和服务,积极构建“群众自治圈”“网格服务圈”;不断强化服务理念,从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将思路和方式从“把群众管理好”转变为“为群众服务好”,将等着群众找着办转变为服务群众上门办,不断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坚持社区服务精准化
 

南街社区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区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和推进服务“下沉”,建立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召开事务协商会、民情恳谈会,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和诉求,并据此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台账、分工督办、逐件销号、回访问效,从细微之处体现为民服务宗旨。

  坚持党员管理岗位化
 

按照“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机制,引导24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让社区党员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社区党组织根据辖区内党员工作岗位特点和兴趣特长按需设岗,让社区党员充分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去,彻底改变了“社区党组织努力干、少数党员冷眼看”的局面。

  坚持治理资源共享化
 

积极协调辖区单位,整合治理资源,建立健全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与公安局签订“雪亮工程”资源共享清单,实现辖区单位、小区楼院和商业网点全覆盖。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社区家长学校、群团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七彩小屋等活动场所。整合辖区社团和文艺爱好者等资源,组建戏曲表演、社火秧歌、广场舞蹈等文艺队伍3支,定期开展有声有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引导居民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全面开展背街小巷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四化”治理,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治理文化氛围。
 



成效与反响


  组织“下沉”让社区治理有了“领头雁”
 

基层社区党建即是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治理与建设的重要一部分,以对社区内的党员进行统一管理、服务社区内居民作为工作任务。南街社区构建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的组织体系,将社区党建寓于社区治理当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作用,构建了“三级网格”,将党员模范和志愿者等发动起来纳入社区网格管理,随时与居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全方位了解居民诉求,积极回应居民要求。

  服务“下沉”让社区治理有了“热心人”
 

充分利用网格精准预警,有效防范矛盾风险,加强矛盾纠纷化解调处力度,防止潜在矛盾向现实矛盾转变、个别矛盾向群体性矛盾转变、民事矛盾向治安或刑事案件转变。居民办事、反映诉求、调处纠纷,以前经常找政府,一些看似平淡琐碎的生活小事或小纠纷,有时甚至闹到法院才能解决。如今,每天都有信息采集监督员负责在各个“网格”内巡查,居民“不愉快”的事在网格内就得到了化解。“三级响应”机制运行以来,南街社区已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2起,协商解决小区物业服务管理问题25件,有效解决了物业服务差、矛盾多、收费难等难点问题。南街廉租房楼院环境整治、大寺庙巷巷道硬化等一批难点问题也在包抓单位“应哨接单”后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社会治理的“版块效应”,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

  保障“下沉”让社区治理有了“亲友团”
 

社区党员组建了政策宣讲、民事调解、文艺娱乐、便民服务等10类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关爱空巢老人、调解矛盾纠纷、整治卫生死角等主题活动,传递党的声音、促进和谐稳定,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可程度,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大幅提升。
 

探讨与评论


  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做法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问题依然客观存在,需要逐步加以解决。一是共建共治意识有待加强。现实中部分辖区单位因为关系互不隶属,彼此交流和沟通相对较少,社区党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参与共建的能力相对有限、招数不多、举措乏力,遇事协商主要“靠感情”“刷脸面”,缺乏必要的行政约束和利益联结等有效手段,使共建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导致共建活动大多是浅层次的,没有产生深层次的“化学反应”和“联动效应”。二是体制机制还不顺畅。社区作为最基层在承担越来越多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职权和经费,而上级职能部门布置的诸多“刚性任务”和临时性任务均要保质保量完成。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等诸多方面,社区面临的问题是“责任无穷大、权力无限小”,导致的局面就是“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社区治理盲区依然存在。三是科技利用还不充分。数字网格、社区服务APP、微信服务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尚未充分利用,智慧社区建设尚未全面完成,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传统工作模式仍在沿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南街社区将进一步大力推进治理模式融合,切实加强治理体系机制建设,不断强化治理科技支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积极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来源:民勤县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