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
为全面实现社区多元共治目标,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天祝县华秀社区精细规划,全面推行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四治”共融筑牢社会治理“主阵地”、“四全”服务搭建社区治理“连心桥”的“1144”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发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不断完善治理格局、提高治理水平,使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做法与经过
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
强化社区“大党委”在区域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突出社区治理“指挥棒”作用。“大党委”成员由社区党组织、“两新”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成员担任,打破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基层党建工作由互相独立到融为一体转变,从而达到“党建工作同作、党建资源共享、精神文明共建、服务难题共解、公益事业共办、生活环境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
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
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细化网格管理模式,健全服务网格、党建网格和社会化管理网格“三网合一”机制,变多种网格为基层治理“一张网”,把工作重心从事务型管理下沉到楼院的居民服务,实行网格化责任分片包干制,由社区党员干部包抓网格,将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落实到每家每户。建立片长统筹,街长协调,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报到的“五长”责任管理制。由包抓社区的县级领导担任片长,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街长,社区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离退休党员、十户联防长、群防群治人员等担任楼长、单元长,经常性走访民情、了解民意、代办民事,真正做到了情况掌握在单元、问题解决在楼院、矛盾化解在小区、工作推动在网格、感情融洽在社区。做实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共融有效路径,将党的领导具体而不抽象地体现在社会治理全过程,筑牢社区治理“主阵地”。
“四治”共融筑牢社会治理“主阵地”
坚持自治强活力,激发社会共治“向心力”。加强社区居委会主导下的居民自治,完善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小组会议、协商民主会议等自治机制,使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聘请社区有威望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及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统一受理、调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坚持德治强教化,凝聚社会共治“正能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城市社区道德储蓄所、道德红黑榜等平台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类政策、法规知识。加强舆论引导,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社会氛围。开展“好婆婆”“好儿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典型事迹,坚持以教树德,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坚持法治强保障,筑牢社会共治“防护墙”。强化普法宣传,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将网格长、联户长等培养成法律明白人,充分利用警务进社区、律师进社区等社会资源,将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禁毒等法律法规及时宣传到社区居民家中,引导群众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积极组织群防群治人员、十户联防长和社区辅警等辅助管理人员进行治安防范入户、信息收集入户、矛盾化解入户、法治宣传入户、服务群众入户等工作。坚持智治强支撑,打造社会共治“助推器”。加强社区人员精准管理,及时建立包含基础数据实时更新、服务管理事件处理上报、重点人员管理走访、治安联防联控、应急处置、民情日志等多项实用功能的综治信息平台和综治E通APP。完善信息研判、排查、预防和管控机制,对城区各类重点人员逐一确定包案人员,按照“一人一档”完善工作台账,全面落实“五个一”工作制度,做到管控到位、管控有效。
“四全”服务搭建社区治理“连心桥”
工作力量全投入。由社区网格员牵头,以“就近、就便”的原则按10至60户为标准,确定联防长和专职群防群治队伍49人,成立“十户联防”行动小组,实行轮班制,共同开展各类安全隐患防范排查、矛盾纠纷调处及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等工作,形成了多方联动、相互呼应、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保障辖区居民安全。群众需求全收集。建立社区网格工作QQ群、微信群,对社区重要工作、重要动态、重大信息及时通过QQ群、微信群发布宣传,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安排进行解决,保证服务到位。问题分类全解决。以当事人为中心,构建当事人+警务室、民政、司法所、民间团体等多元联调工作机制,采取警诉联调、警司联调、警律联调等方式,推进综合执法管理进社区,重点对治安案件、矛盾纠纷、社区矫正、重点人员等进行联治联控,形成“一方问题多方支援、一处纠纷多处发力”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截至目前,及时成功化解各类较为突出的隐患和矛盾纠纷8起,有效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服务过程全评价。建立居民代表评议制度,组建了一支由辖区老干部、老党员等为主要成员的居民代表评议员队伍,对矛盾纠纷化解、社区服务管理、民事民议等过程予以客观公正评价,取得社区居民的尊重和理解,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找到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
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多方共建”,吸纳辖区更多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了党组织联系各方、服务各方的作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协商解决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初见成效,进一步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核心作用得到提升。
形成了服务与自我服务的理念
扩充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调动更多的居民、驻区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志愿活动,共同参与环境治理、邻里互助、扶残助困、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8余场次,惠及居民群众千余人次,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氛围。
实现了由“管”到“治”的良性转变
社区治理“独角戏”变成了多方组织共同参与的“联合汇演”。将社区绿化改造、大门建设、单元门禁更新等一系列工作有序推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得以解决,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探讨与评论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社会服务打通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四治”共融筑牢社会治理“主阵地”、“四全”服务搭建社区治理“连心桥”的“1144”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党建引领、德法融合、三调联动、服务为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