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迫切需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威市大胆实践创新,务求工作实效,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和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武威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平安武威建设取得新成效。
谋篇布局
高站位搭建治理体系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武威市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制定实施方案压实责任、狠抓落实,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瓶颈”难题,扎实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20多个部门为成员的平安武威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在社会治理和服务管理方面的职能,着力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结合工作实际,将市域社会治理重点任务细化分解为4个方面、21项,进一步明晰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各县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对照中央和省上政策性文件,紧盯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安全感等6项负面清单,紧紧围绕“四个一”(一个方向、一套机制、一个重点、一项短板)目标要求,实化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要求,靠实工作责任,精心谋划组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强基赋能
高规格推动试点工作
坚持把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和政法委员配备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力推动落实。对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原则、功能定位、人员组成、基础设施、运行机制等作出明确要求,并把党建引领、德法融合、三调联动、为民服务作为四级中心标识。目前,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已全部挂牌设立。“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一门进、一窗办、跑一次”的一揽子涉法涉诉服务综合体、“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做到受理、分流、办结、反馈有效衔接、科学分流、快速调处的一体化运行。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受理各类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1000余件,综合受理类110件,当场处置90件,分流转办20件,接受法律援助60余人次,法律咨询服务900余人次,开展诉讼服务20件。
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乡镇(街道)政法委员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执行者,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实干创新者。全市105个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实现100%专职配备到位,配备的政法委员全部为行政编制、副科级,政法委员政法工作津贴全部落实并将随工资发放到位。举办全市新任政法委书记暨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培训班,全面提升政法委员履职能力,督促指导乡镇(街道)政法委员主动落实工作责任,统筹综治中心、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推动党管政法工作向基层延伸。
全市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普遍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协调推动问题解决。建立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实行“四长”责任管理,开展“六联共建”“双报到”等活动,推动部门单位共驻共建、党员先锋引领。
民呼我应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积极推进基层治理“五治”融合,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树立“大党建”理念,推动基层治理与党组织网络“双网”运行。积极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夯实社会法治建设基础。通过提升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市民素养,大力推进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弘德和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德治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德治教化作用。积极发挥自治基础作用,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23个,市级11个,县区级233个,100%的村(社区)落实重大事项决策“五议五公开”,推进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发挥智治支撑作用。不断加强综治信息平台建设,把信息平台数据录入和深度运用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了综治、维稳、民生、救助等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快速收集、快速分解、快速处理、快速反馈,推进了社会管理功能前移。
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优化现有网格资源,全面打造“全科网格”,统筹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大气污染防治、社会治安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处、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形成一级联系一级、纵到底、横无边、纵横结合的社会治理网格管理体系,使社会治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在城市社区网格探索建立“一个指挥棒、一张网、四项机制、四支队伍”的“1144”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大力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托“雪亮工程”建设,建设高清前端监控设施8544套、实现市级共享5410路,全市1099个行政村道路入口视频全覆盖。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做大做强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建成标准化社区警务室410个、配备社区民警435名,采录“一标三实”数据338万余条。大力推进应急处置力量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7个、恶势力犯罪团伙15个、“村霸”12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99起,刑拘犯罪嫌疑人476人,36名涉黑涉恶人员投案自首,查扣涉案资金1.78亿元,行业乱象和重点区域得到有力整治,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净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办事难、矛盾诉求化解、日常生活保障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三件大事,也是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各县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马有信调解工作法,深化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攻坚行动,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协调会议、领导接访、责任查究等制度,全市矛盾纠纷存量不断减少,增量有效控制,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攻坚行动部署开展以来,全市共组建县级调解平台4个、专业调解组织40个,重点排查化解婚姻家庭类矛盾纠纷600余件。狠抓多元化解平台和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化解、专业性矛盾化解、诉调对接、公共法律服务、心理疏导服务等平台建设,实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结,做到在调处一件、教育一批,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截止10月底,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457件、成功化解5442件,化解率达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