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治理 >

用老百姓的“理”评老百姓的事——天祝县德吉新村“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  2020-08-13 21:15

面对基层治理新情况和社会矛盾新变化,天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牢牢扎根农村、扎根群众,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形成了松山镇德吉新村“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群众称之为幸福平安模式,成为夯实平安德吉新村建设的“金钥匙”。
 

根植乡村“接地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法治需求不断扩大,仅靠一个部门、一种手段很难有效满足需求。
 

德吉新村党支部推行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警务室三结合的法律服务模式。德吉新村村民来源广,由于搬迁到了新的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带来的法治需求日益增多。党支部对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在优化、在整合,率先在全县成了法治夜校,组建了以党支部引领,公检法司专业队伍为重点,驻村民警(辅警)、法治服务联络员、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等为基础的法治夜校师资队伍。建成了高标准的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开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配置智能法律服务终端,建成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三台融合”的线上线下服务网络,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和农家法治书屋,设置法治宣传栏、宣传墙和法治景观,让农牧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和洗礼。
 

老百姓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可以咨询民政、社保、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政策,也能了解技能培训、务工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党支部成员全程参与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合同订立等有关法律行为。选派的法律顾问定期坐班,免费为群众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咨询。群众利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智能化便民平台,点对点、面对面、零距离享受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社区民警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掌握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秩序,使法治服务走到了家门口,走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同时,完善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通过“全天候”“全覆盖”的法律服务和道德引领,农牧民群众不致于因案因事、因恶习因陋俗致贫返贫,巩固了脱贫成效,实现持续增收。
 

根植法理“有底气”
 

农村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既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又要更好的提供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法治需求,在情理法中找“最大公约数”,增强法律和情理的“底气”。
 

德吉新村党支部推行普法到人、说法到事、释法到案三结合的普法宣传模式。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摒弃发放宣传页、挂横幅、贴标语等传统普法宣传方式。党支部结合产业发展、劳务就业、土地流转等,充分发挥法律顾问、驻村民警(辅警)、下派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法律明白人等优势,建立了法律服务微信群,及时推送法律常识、法治扶贫微视频等,群众通过微信群随时随地了解咨询法律方面的问题。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定期不定期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讲解生产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包村领导、下派第一书记、社区民警经常深入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农家院落培训宣传法律知识,摸排调处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学法守法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法治夜校举办群众关注的坑农害农、酒驾肇事、赌博等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讲座,通过分析违法成本、对比算账,触动心灵,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明显提高了,法律真正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脱贫致富的护身符。
 

根植服务“创和谐”
 

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矛盾纠纷也错综复杂,群众的思想也各有不同,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非常大。千难万难只要坚持支部引领、群众主导就不难。
 

德吉新村党支部推行网格化管理、十户联防、治安户长制三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将全村划为8个网格27个联防组,选聘了邻里关系好、群众威望高、信誉度好的村民为联户长、治安户长。网格员、联户长、治安户长经常向群众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开展社会治安联防,做好重点人员帮教,排查风险隐患,及时掌握上报各类信息,确保情况早知道、问题早解决、矛盾纠纷早化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根植群众“聚人气”
 

调解矛盾纠纷往往出力不讨好,过去大家都不愿意干,仅凭村干部,作用发挥非常有限。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性、主动性,基层调解工作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德吉新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推行警司调解、行政调解、乡贤调解三结合的矛盾调处模式。党支部针对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事件,协调派出所、司法所及时联合调处,达到案结事了。针对村里发生的民事纠纷、轻微违法行为、权属争议及行政补偿争议等案件,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协调乡镇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调处。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党支部推选退休教师、退休干部、老党员等为乡贤调解员,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乡贤调解员窗口,发挥他们人熟、事熟、村情熟和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优势,不辞辛劳、不计报酬、不怕麻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用老百姓的“理”平老百姓的“事”,使一批家庭婚姻、邻里纠纷解决在了一线、化解在了萌芽。

来源:甘肃法制报
(责任编辑;邓军)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