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洁净之城
——武威市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综述
大街小巷干净整洁,农贸市场规范有序,乡村道路宽敞平整,房前屋后整齐有序,甚至有些垃圾场都悄然“变身”成为了小游园,昔日严重影响城乡面貌的陈年垃圾看不见了。如今,干净整洁已成为武威大地上的一个亮丽标签。这是武威市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取得的新成效,不仅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清洁绿色的生活环境,也为来武游客带来了舒心悦目的美好体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坚持把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建机制、增投入、强督查、抓整改、促落实,不断提升治理能力,通过持续努力,全市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为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武威夯实了坚实基础。
一
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近年来,武威市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决策部署,站在治理垃圾就是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定目标、压责任。市、县、乡三级均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专责机构,实行“四套”班子全员分片包抓责任制,制定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管控和阶段性考核,城市和农村同步治理,政府、社会和居民协同发力,收集、转运和处置统筹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乡共治、全域覆盖的垃圾治理新格局。
武威市坚持多措并举治理,全面清理陈年垃圾,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强力推动拆违拆临,大力整治河道垃圾,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治理,城乡面貌豁然清爽。2017年以来,累计清理陈年垃圾108万吨,新增垃圾做到日产日清。1847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整治完毕,市域内“垃圾包围”问题得到根治。民勤县重兴镇一处垃圾堆放场实施生态化整治后,打造为现今的红旗谷旅游村,实现了环境、风貌、经济、社会“多赢”目标。以镇村“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和配套“市场、公厕、戏台、广场、停车场、小游园”为目标,累计创建永昌镇刘沛村、黄羊镇上庄村等“四化六有”清洁示范村庄575个。下狠手清理“三堆四乱”,坚决杜绝垃圾随意倾倒行为,改善村容村貌。天祝县打柴沟镇安家河村将村容村貌整治与改炕、改暖、改灶、改厕同步推进,群众在身体力行中真切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市拆违拆临775.64万平方米,相当于武威市一个县城的建成区面积;拆除整治废弃宅基地4.9万亩、复垦复绿4.3万亩。排查出的124宗424.69亩“大棚房”全部整治完毕,为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共清理河湖垃圾6万吨,拆除各类构筑物203座,封堵排污口3处。所辖四个县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4.6%,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二
曾经的旱厕是武威当地农村最大的“顽疾 ”,尤其是夏天,臭气熏天、苍蝇乱飞。但现在,昔日旱厕已变成了一座座新改造的卫生厕所,村民们脸上无不露出欣慰笑容。
乡村振兴从“厕所革命”做起。去年开始,武威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户改厕。在2017年底基本消除城区和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旱厕的基础上,按照“先行先试、先易后难”的思路和“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保证四季能够正常使用”的总要求,从2018年开始,武威市全面推动农户改厕,至目前高质量完成农户改厕121140座,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提升,观念也随之转变。
今年1月,武威市对全市农村改厕工作开展“回头看”,全面彻底整改“问题厕所”,有效破解了高寒地区“防冻”“防臭”等技术难题,保证了四季能够正常使用,真正把这件实事好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自主改厕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如厕习惯的改变也有力带动了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
城乡环境的持续转变,重在完善保障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武威市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转运机制。2017年以来,市县(区)两级共筹措资金2.4亿元,重点用于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设施建设。全市9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环卫机构,1109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保洁队伍,共聘用保洁人员10351人,每村平均达到9人。村、组、户均配备了垃圾桶、箱、斗,配套垃圾收集车3643台,配建垃圾转运站24个。建成垃圾填埋场9处,有效总库容691万方,日处理能力1800吨,可满足农村生活垃圾的日产消纳需求。建立奖补激励机制。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按照县区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三个等次,乡镇7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三个等次对工作突出的县区和乡镇进行奖补。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引进光大集团对城区及所辖39个镇、443个行政村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机械化清扫率明显提升、转运流程明显缩短、保洁质量明显提高。建立“段+网格”路地联动机制。建立全省首个“段+网格”铁路与地方“双段长”管理模式,划分“责任段”23个、网格443个,落实网格员88名、日常保洁人员1200多人,形成了路地“联动、联治、联查”长效机制。建立督导评价机制。实行“日常抽查、月度督查、季度考评、年终考核”督查考评机制,对督查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交办促改、督办销号,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完善机制。
四
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是一项覆盖面大、参与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全面综合进行系统治理。
武威市坚持规划引领。树立无规划不建设的理念,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突出民俗特色,杜绝“千村一貌”,年内所有乡镇和村庄可实现建设规划全履盖。凉州区永昌镇刘沛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不搞大拆大建,科学规划,“里子面子”统筹治理,花钱少、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全市列入国家住建部目录的6个重点镇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在2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了污水处理站。稳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省级文明县城为抓手,持续推进“三项革命”“三项行动”,扎实开展城市功能配套完善提升年、环境卫生整治巩固提升年、公园绿地建设达标年、老旧小区改造突破年、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年“五个年活动”,着力打造德城、文城、绿城、清城,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倍增行动。2018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88万亩,封育74万亩;新增城市绿化面积358.4万平方米,每年都实现倍增目标。持续培育乡风文明。推动宣传引导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寺院,建立党员示范区、党员示范户,开展“红黑榜”评比、“巾帼共建·美丽家园”清洁行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治理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真正把群众的主体意识发挥出来,参与热情调动起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环境卫生好了,到哪儿都惬意。”如今,武威当地群众感叹最多的就是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正如家住凉州城区盛世欧景小区居民李倩说的,城市环境越来越美,小区环境干净舒服,我们的生活当然会越来越幸福。(张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