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主图

当前位置:主页 > 首页主图 >

陈一新:聚焦“八个字”攻坚“新难点”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新水平

时间:  2021-09-22 09:37
9月17日至19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广东省深圳市调研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总结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创造,研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新举措,不断夯实平安中国建设根基。
 
图片
 
调研期间,陈一新先后来到深圳市光明区群众诉求服务大厅、龙华区福城街道章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福田区园岭街道八卦岭平安建设中心深入了解基层社会治理有关情况。在调研座谈会上,听取了广东省委政法委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尾、东莞、阳江、云浮等7个市委政法委的汇报。
 
图片
 
近年来,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着力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平安建设,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在战疫情、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图片
 
陈一新强调,当前国内外安全环境趋于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上升,打牢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巩固平安建设基本盘尤为重要。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努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陈一新着重聚焦“打、调、管、用、织、疏、奖、融”8个字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意见。
 
长安君带来详细介绍。
 

一、聚焦“打”: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防控薄弱,违法犯罪仍然高发多发,老人、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防范能力较弱的群体成为易受侵害群体,对侵害他们利益的违法犯罪必须重拳出击、依法严惩。

 
 

 

——突出打击重点。结合当前治安警情,要以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为牵引,依法重点打击高发频发的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涉食药环等违法犯罪;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要重点打击侵害未成人的性侵犯罪、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等;城乡结合部、资源禀赋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要重点打击利用宗族家族势力侵吞集体资产、殴打欺压群众等违法犯罪。
 
——注重打击策略。要围绕常态化扫黑除恶,全力追捕一批涉黑涉恶“漏网之鱼”、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决不让黑恶势力再危害百姓。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要斩断上下游黑灰产业链条,做到釜底抽薪。对农村发生的严重刑事犯罪,要克服基层派出所普遍警力不足的问题,整合县域警力资源,开展破案攻坚,做到应破尽破。
 
——强化边打边治。要持续开展行业整治,着力整治“沙霸”“矿霸”、强揽工程、车匪路霸等治安乱象,铲除违法犯罪滋生土壤。要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留守妇女儿童等易受侵害群体提供法治保障。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突出以案说法,引导群众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公民。
 

二、聚焦“调”: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调处机制,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

 

 
 

有的地方化解矛盾纠纷没有形成合力,一些矛盾纠纷反复流转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甚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党委政法委(政法委员)牵头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确保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功能系统集成借鉴深圳市全面建设群众诉求服务大厅(站点)、汕尾市“5+X联调”、阳江市“五室合一”和其他地方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做法,依托综治中心等现有资源,整合基层政法单位、矛盾相对多发的行业部门以及群团、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力量,打造一站式的矛盾纠纷调处平台。突出实用实效,通过人员进驻、业务联动、信息互通,尽可能集成调解、法律咨询、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等功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纠纷化解服务。
 
——矛盾一站化解。运用信息化手段,健全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机制,形成全流程、系统化、闭环式的工作体系,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进一步推动诉源治理向基层下沉。对复杂疑难矛盾,落实好党政领导接访包案等制度,努力做到就地化解不上交。
 
——风险综合研判。对辖区内矛盾纠纷情况,做到“县(区)每月一研判、乡(街)和相关部门每周一会商、村(社区)每日一碰头”,定期组织会商分析,切实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善于发现新生性、趋势性风险,研究综合应对措施,实现从末梢矛盾化解向前端预防治理延伸。

 

三、聚焦“管”:强化社会治安精准管控,严防重大案事件发生

 

 
 

目前,全国命案总体下降,但一些地区恶性刑事案件仍相对高发,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迫切需要完善基层社会治安精准防控机制,有效遏制重大案事件发生。

 
 

 

——加强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针对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多发,要借鉴云浮市将精神障碍患者全覆盖、基本全免费治疗等做法,解决患者服药难、家庭脱困难、社会接纳难的问题,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
 
——加强重点部位管控。要健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重点部位安全保卫制度,强化步行街、商场、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范,提升对突发案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要推动医警、校警联动,加强幼儿园、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安全防范。要突出对城中村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加强重点物品监管。推动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缉枪治爆、收缴管制刀具等行动,加强对易燃易爆、剧毒物品的管理。要严格落实寄递物流安全管理“三个100%”制度,对网购易制枪爆物品等敏感可疑物品监管到位,决不让失控失管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四、聚焦“用”:用好基层信息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治”水平

 

 
 

目前,一些地方智慧安防设施建设还存在“盲区”,社会治理信息资源联网共享不足,智能应用不够深入,基层对风险隐患的智能监测预警水平较低。要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统筹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向基层和末端延伸,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让“雪亮工程”照亮盲点。按照“补点、整合、升级”的要求,结合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向小区(自然村)延伸拓展,重点把好出入口、公共区域等关口,提升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完好率,用“雪亮眼睛”看护百姓安全。
 
——让“城市大脑”联通基层。充分运用“城市大脑”建设成果,加快建立专门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化治理网络,并向基层一线开放相应端口和权限,实现数据综合采集、多方利用。要借鉴珠海市建立“平安+”指数、汕尾市“民情地图”等做法,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风险隐患的智能化监测预警,提升基层指挥、调度、处置能力。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配备、使用,让信息化发挥更大效能。
 
——让“智慧应用”助力平安。聚焦发动群众,将社会治理软件终端向群众延伸,实现“随手报、微激励”,拓宽公众参与的线上渠道。聚焦为民办实事,不断拓展治安执法、矛盾调处、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场景,及时解决群众烦心事。聚焦城乡社区管理,借鉴阳江市通过电视机顶盒打造智慧乡村平台等做法,开发群众议事、疫情防控、独居老人关怀等场景应用,用“智慧安防”助推“智慧生活”。
 

五、聚焦“织”:织密网格管理,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

 

 
 

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创新举措,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目前,有的网格管理范围过大、网格员职责不清,联系服务群众、排查上报信息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需进一步优化网格化管理机制,更为有效发现各类风险隐患。

 
 

 

——优化网格设置机制。依托社区(村)合理划分网格,确保网格覆盖人口和面积适度、工作量适当,并结合实际动态调整。较大的商务楼宇、企事业单位,可划分专属网格,由相关单位落实安全稳定主体责任。借鉴云浮市“微网格”和有的地区“十户包联”等做法,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分服务管理单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优化网格员履职机制。建立健全网格事项准入机制,进一步强化网格员采集基础信息、搜集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的基本职责。完善奖惩激励机制,重点考核网格员的动态信息采集、巡查走访、线索上报等工作,推动网格员走近群众、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健全“社区发令、部门执行”等网格事项协同处置机制,真正让网格员也能“办得成事”。
 
——优化网格力量“平战转化”机制。进一步充实网格力量,借鉴一些地方组织政法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下沉包联网格,让党员干部到所在社区网格报到等做法,打造以网格员为骨干,多方协同的网格力量体系,做到日常情况“组团服务”,突发情况“组团作战”。抓好网格力量的应急培训演练,确保召之能来、战之能胜。
 

六、聚焦“疏”: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用“心治”促进基层群众“心安”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冠疫情的反复、外来人口文化差异等因素,不少群众产生了焦虑抑郁情绪乃至心理疾病,由此导致的纠纷和案件屡见不鲜。如何化解心理问题,疏解群众情绪,做到预防在先,是基层社会治理亟待重视解决的问题。

 
 

 

——建立全覆盖服务体系主动协同卫生健康等部门,依托综治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心理服务站(室)。借鉴深圳市、云浮市等地经验,建立“心理人才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建立以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咨询专家、心理教师为主体,心理服务志愿者为补充的专兼职结合队伍,入驻心理服务站(室)。
 
——提供多层次心理服务要准确识别不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施策。对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要适时予以心理疏导和干预。对少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精神障碍问题的,要及时帮助救治。
 
——建立全流程工作机制借鉴深圳市光明区运用信息化等手段,搭建心理服务智慧平台的做法,全面收集群众心理服务需求,分析心理问题风险等级,安排心理服务人员及时疏导治疗,形成发现、分析、干预的工作闭环。
 

七、聚焦“奖”:加强对见义勇为褒奖,进一步激发群防群治活力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现在有的地方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案件,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担心惹上麻烦、权益受损;有的地方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的机制不健全,“扶不扶”“救不救”成了部分群众的焦虑。如何大力倡导见义勇为精神,激发群防群治活力,鼓励群众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互助互救,为干警处置争取更多有效时间,显得十分必要。

 
 

 

——倡导见义勇为要及时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第一时间树立鲜明导向。要做大见义勇为基金规模,提升奖励金额。要强化权益保障,提高对见义勇为负伤、致残、牺牲人员及其家属的抚恤优待水平。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大对侵害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当好坚强后盾。要将见义勇为英模纳入“两代表一委员”、道德模范等推荐范围,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
 
——推进群防群治。针对街面犯罪,要推广“广州街坊”“深圳义警”等经验,通过人缘、地缘、业缘、趣缘等纽带,把群众更好地组织发动起来。在人流量较大的重点场所和街面,组建公安干警牵头指导,企事业单位保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小分队”,配备基本装备,实行专群结合,开展常态化巡控值守,第一时间遏阻突发事件、争取增援时间、防止伤亡扩大。
 
——创新激励保障。要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群防群治的表彰奖励力度。要借鉴一些地方建立“道德银行”“诚信积分”等办法,把群防群治力量的点滴善行义举都记录累积起来,并转化为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优惠。要研究设立专门资金,通过购买人身伤害保险等方式,消除群防群治力量的后顾之忧。
 

八、聚焦“融”:探索红色物业发展,开展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试点

 

 
 

当前,物业管理领域矛盾纠纷已成为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最突出问题。有的物业重经济利益,轻服务管理,与业主的矛盾多发。有的社区管理力量不足,难以解决物业矛盾纠纷。抓住物业问题,就抓住了城市社区群众所思所盼。我们要会同组织、住建、民政等部门,推广一些城市把打造“红色物业”作为源头预防城市社区矛盾的“牛鼻子”来抓的经验,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整合资源力量,坚持政治属性、公益属性、服务属性、经济属性相结合,加强政治引领,更好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物业服务。

 
 

 

——探索“红色物业”党组织建设。对物业比较健全的社区,要推动将党组织建到物业企业,通过社区党建联建等方式,强化社区党组织对物业企业的工作指导。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小区或无物业小区,要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具有公益性质的“红色物业”组织,实现物业服务兜底。通过上述措施,把物业改造成为“红色物业”,实现社区党组织既服务居民,又管理服务物业。
 
——探索“红色物业”队伍建设。积极引入党员大学毕业生等参与社区“红色物业”组织,打造一支既能开展政治引领、又能服务社区居民的“红色物业”队伍。探索让符合条件的社区干部兼任物业党组织负责人,甚至可以让社区、物业两支队伍“合二为一”,使“红色物业”队伍成为社区党的工作队伍。要探索将表现优秀的“红色物业”人员、社区干部培养选拔为街道干部,拓展“红色物业”人员发展空间,为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红色物业”服务机制。用好地方立法权,进一步规范物业费使用,把物业企业的利润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将物业费更多地用于物业管理和服务业主。“红色物业”组织要更加重视政治引领功能,既提供优质物业服务,又协同社区做好宣讲党的政策、凝聚社区人心等社会治理工作,把党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增进社区和谐、密切党群关系。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责任编辑;邓军)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