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我们可以在小区内有序活动了!”经历了长时间的严格封控,武汉市3月18日对无疫情小区调整防控措施,被认定为无疫情小区且连续7天以上的,允许居民在小区内非聚集性个人自由活动。在家“憋”了一个多月的居民终于能下楼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这是居民最为期待的实惠。
“创建无疫情社区就是为了逐步解封,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无疫情社区创建工作是中央指导组在武汉保卫战中全力推动一项重要举措。早在2月12日,中央指导组副组长、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就率先提出要探索“无疫情社区”创建,推动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一线堡垒,精准防控、群防群治,夯实打赢武汉保卫战的坚实基础。
2月12日,陈一新在武汉指挥部提出要探索创建“无疫情社区”。
截至3月17日,武汉全市无疫情小区累计数5607个,占比78.9%;无疫情社区累计数556个,占比39.5%;无疫情村(大队)累计数1844个,占比94.9%。目前,武汉已有无疫情街道(乡镇)10个,占比5.8%;进入公示环节的第二批无疫情街道(乡镇)申报单位11个;新申报的第三批无疫情街道(乡镇)申报单位10个。
居民小区严格封控管理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千万市民足不出户,有效阻断了感染源,为打赢武汉保卫战做出了重大贡献。3月18日,武汉市实现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双零”目标。
武汉共有1406个社区、7102个小区,疫情各不相同,有的是“重灾区”,有的则自疫情发生以来无一例确诊患者。东湖风景区滨湖花园小区就是一个从未发生过疫情的小区。小区24小时封闭管理,确保居民全部居家,“年轻人还宅得住,一些老年人却总想‘溜’出来。”陈一新在这个小区实地督导调研社区防控工作时,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天劝说小区的老年人待在家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东西湖区常安佳园小区居民易小阳在阳台挂上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为小区宅在家里的人们鼓劲。(图:长江日报)
这些无疫情发生的小区都有相同的特点:封控管理严格、消杀到位、服务保障好、居民支持度高。“能不能不搞一刀切,让居民能在无疫情小区里有序活动,这样既不会有感染风险,又能让居民更加安心居家。”在督导中,社区干部纷纷反映百姓的呼声。
“小区封闭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封控而封控,而是为了更好开放,最终为了解封,为了让居民获得更长久的幸福美好生活。”陈一新在武汉指挥部多次强调,只有把创建“无疫情社区”作为小区封闭管理的发展目标,边封闭边创建,以封闭促进创建,以创建引领封闭,才能尽快解除封闭管理,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群众支持封控,但不能让大家看不到解封的希望,要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增强大家的预期。”
2月28日,在武昌区粮道街昙华林社区,进出社区的唯一通道被严格封控,一块红底黄字的标牌醒目地挂在路口:“昙华林社区今日无疫情——第八天”。带队前来督导的陈一新刚走近,值班人员就远远喊道:“外来人员不能进来。”陈一新指着标牌问社区干部,为什么要挂这样一个牌子。社区干部介绍说,昙华林曾出现过确诊患者,全体干部居民一起努力才有了“今日无疫情”的成果,这个牌子放在这里,“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成果,也让居民更有参与封控、支持封控的积极性。”
“事实说明,创建无疫情社区是打好人民战争的有力载体!”陈一新强调,要以“无疫情社区”为抓手向两头延伸,一头以“无疫情小区”为切入点,一头向创建“无疫情街道”、“无疫情城区”发展,最终创成“无疫情城市”。只有不断增强获得感,才能更好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筑牢群防群治、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
武汉保卫战归根结底是为人民而战,陈一新一再叮嘱武汉党员干部,“多做暖人心、顺民意的好事、实事”。
在战疫斗争最吃劲的时候,创建无疫情社区的意义就已经显现,开展这项工作势在必行。3月1日起,武汉全市各区“区自为战”,陆续启动无疫情小区、社区(村、队)的创建。
“有了标准,创建无疫情社区才有方向。”陈一新指出,创建工作要实施一体推进、梯度推进、分类推进、惠民推进、合力推进“五项举措”。
陈一新在实地督导中与街道干部隔门交流。(图:长江日报)
创建标准要简明管用。陈一新给出两条创建标准:一是“疫情零发生”。至少连续14天以上没有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没有新增疑似病例、没有密切接触者。二是“防控全到位”。封闭管理、排查摸底、卫生消杀、生活保障、维护稳定、宣传发动等防控工作要落实到位。根据这两个基本标准,武汉各区制定了不同的创建规则。
——东湖风景区与洪山区采取评分制。洪山区制定综合评分表,按照6大类、16小项进行综合评定,分数在90分及以上方可认定达标,其中,是否“排查摸底到位”,分数占比最高。
——硚口区采取递进式创建方式,条件成熟的小区、社区可直接申报认定,条件暂不成熟的小区由街道、社区统筹组织开展无疫情单元、无疫情楼栋创建。
——江夏区将申报无疫情的小区、社区(村、大队)划分为领跑型、快跑型、追跑型三类。从无一例“四类人员"的为领跑型,直接申报,审核后命名。
——东西湖区开发出无疫情“一键申报”小程序,精简小区(村湾)的工作流程,鼓励各社区(大队)积极创建申报。
有创建必有奖惩。根据武汉市统一部署,各区评选的无疫情小区、社区、街道必须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一旦发现不实、造假,相关责任人将受到严肃问责,目前武汉市已经公示了5次评定,在无疫情社区不断增加的同时,也有社区、小区因为发现新增确诊患者而被“除名”。为了激励大家争创无疫情小区、社区,部分城区直接拿出了“真金白银”,比如东湖风景区对无疫情小区奖励5万元;武昌区、硚口区对认定的无疫情社区(村)给予5万元奖励;青山区对成绩突出的先进街道给予最高50万元的奖励。
陈一新在东湖风景区滨湖花园小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
3月12日,武汉指挥部公布了无疫情小区创建后的跟进政策,无疫情之“花”终于结出惠民之“果”:无疫情小区可以酌情调整管控等级,让居民们在小区内有序地活动;无疫情的村、大队允许村民们在村内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将各类居住在无疫情小区且未离开小区人员的连续居住时间,纳入离汉外出和复工复产前隔离观察的有效认定依据。
疫情是对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央指导组督导防控与创建工作统筹开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的金点子、好办法。
武汉市更加注重大数据辅助决策能力,加紧建设辅助平台,推动从依靠直觉与经验决策向依靠大数据决策转变;武汉市、区两级政府通过网络APP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健康码、疫情地图、社区求助、健康咨询、在线问诊等等,用网络努力化解着居民封闭在家的不便;党员、人大代表下沉社区开展防控工作上门服务群众,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群众制度,确保群众诉求听得见……
武汉东湖新城社区3月8日获颁“无疫情小区”,这里的基层工作者提出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疫情防控工作紧密结合的工作方法。在严格封控的同时,网格员、保安员、志愿者与民警一道上门为居民排忧解难,对不理解的居民逐一劝导解释,对发生的矛盾及时排解,还安排心理咨询师上门为群众疏解情绪。“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成为社区疫情防控最宝贵的经验。
评为无疫情社区后,社区干部、志愿者在小区合影。(图:楚天都市报)
3月1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社区防控措施,有序扩展无疫社区居民活动空间。当日武汉发布《关于无疫情小区、村(队)调整管控措施的意见》,无疫情小区、村(队)可对管控措施作出进一步有序调整;同时还发布了《关于规范复工复产企业省内返岗人员通行工作的通知》,明确返岗人员在汉所居住小区被评为“无疫情小区”的,凭湖北健康码“绿码”、本人身份证、企业返岗通知, 经查验后可驾车或步行出入小区上下班。
随着一批无疫情小区、社区、街道的成功创建,后续政策逐步完善,制度设计时阐明的“五大意义”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创建无疫情社区是分区分级防控的精准举措。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有了着力点,无疫情小区、社区可以明确降低风险防控等级,不再简单地“一刀切”;
——创建无疫情社区是小区封闭管理的发展方向。无疫情社区便利店、药店、小菜场等开始正常营业,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恢复;
——创建无疫情社区是积小胜为大胜的有效策略。从无疫情小区起步,越来越多的无疫情社区乃至街道出现,越来越多的地方拔掉疫情的“白旗”,插上无疫情的“红旗”,实现步步为营、个个围歼;
——创建无疫情社区是打好人民战争的有力载体。居民从无疫情社区的创建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扩展了生活空间,与复工复产直接挂钩,实现从“要我封闭”向“我要创建”的转变;
——创建无疫情社区是对外展示武汉抗疫成果及进展的重要宣示。要想疫情出现拐点,先要信心出现拐点。通过创建无疫情社区,可以有力展示武汉的抗疫能力和抗疫成效,增强全市上下的抗疫信心。
无疫情社区创成之日,就是社区有序解封之时。开展无疫情系列创建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城市解封。“要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努力把无疫情社区创建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在武汉新增确诊病例归零的时间节点,再回味陈一新的这句话,既是要求也是寄语,只有常怀“四心”,才能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递交一份利国惠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