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富民安民“两腿走路”构建大平安
平安对每个群众都是“必需品”
本网讯(记者 周文馨 李鹏年)“平安对一个地区乃至每一个群众而言都是‘必需品’,没有平安就无从谈发展谈幸福;但同时,平安又是一个‘附属品’,没有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作支撑,平安建设也就失去了生命力。”近日,甘肃省武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得中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对于武威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的农业大市,杨得中认为,要坚持“富民安民两条腿走路”,即以民安保证市委、市政府富民措施的持续推进,以最终的民富来实现更深层次的民安。
评估前置重大项目平稳落地
进入武威市,高速公路两旁“无中生有抓项目”“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等标语随处可见,“招商引资”成为近年来该市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同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引进,武威市各个县区都遇到了诸如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一个个“烫手的山芋”。
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武威市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项目落地之前的必经程序应评尽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
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就是一个例子。因为面临400多座坟墓的拆迁,武威市凉州区事先对该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并制定了风险化解方案,最终400多座坟墓平稳搬迁,未发生群众上访事件。
凉州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学发介绍,早在2010年年底,该区就出台了《凉州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并构建了区、乡两级稳定风险评估组织网络,组建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技术人员、群众代表等58人组成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队伍。
“我们在重大项目实施之前,对该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并形成评估报告,同时制订风险化解方案,对经评估后付诸实施的重大决策、项目实行跟踪督查督办。”陈学发介绍,今年以来,凉州区共评估重大项目59项,一般项目138项,实施的项目均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各类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化解和处置。
纠纷联调平安防线坚不可摧
作为农业大市,武威市农业人口占70%。近年来,伴随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深入,农村成为各类矛盾纠纷的高发地。
“有纠纷解不开,就直接找‘组织’出面,管用得很。”武威市民勤县蔡旗乡月牙村村民谢吉德所说的“组织”,就是他所在的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
2009年,谢吉德将自己家的日光温室承包给了同村的赵某,并口头协议承包5年。前不久,赵某告诉他不打算承包了,并且提出要拆除温室入口处的储物间。几次商谈未果,双方情绪都有些不稳定。最后,谢吉德把这件事报告到了村调委会。村调委会出面调解,赵某收回了拆除储物间的要求,双方握手言和。
“小问题不及时解决,最后就拖成了大问题。”民勤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润介绍,该县建立了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制度,由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每半月主持召开协调会,对本时段内的全乡矛盾纠纷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县综治办每月对乡镇、部门上报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汇总,对情况复杂、涉及人数较多、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大矛盾纠纷,及时组织相关乡镇和部门召开协调会议,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县乡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会议制度的落实,有力促进了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李新润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99起,化解1387件,化解率98%。
下山入川藏区发展和谐稳定
“再有两个月就能搬了,今年就能在新家过新年啦!”跟记者聊起位于南阳山片区3号安置点的新家,嘉尕拉当智难掩心中喜悦。
嘉尕拉当智全家四口,原来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大山里。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虽然每年有大笔的扶贫资金注入,但吃水、上学、行路、就医等问题依然突出,贫困面貌得不到根治。
为了让这一部分人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武威市于2011年提出并实施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市区机关农林场安置、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城镇移民、工业移民等多种途径,用3至5年时间,逐步实现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2万贫困农牧民“下山入川”。
武威市累计投入工程资金18.55亿元,集中对移民点水、电、路及学校、卫生院、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建设,并培育增收产业,实现移民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据了解,目前全市累计有5.6万山区群众实现“下山入川”,过上了新生活。天祝藏族自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南文斌说:“通过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了发展差距,使高深山区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效维护了天祝藏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