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警服的村干部
--记甘肃武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政治处主任陈桂云
2015年7月,经武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推荐,53岁的支队政治处主任陈桂云抽调到交警支队的帮扶点天祝县大红沟乡西顶村帮扶,同时,她被天祝县委任命为大红沟乡西顶村驻村工作队队长。
接到这一任务后,陈桂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她认为这既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于是,她迅速转变思想,调整角色,由一名人民警察转变为最基层的村干部。
从繁华喧闹的城市突然融入到艰苦安静的村庄,许多人一时都难以适应,但陈桂云却并没有改变她执着的信念,坚持长期吃住在村上,住在村上成了她日复一日,全身心投入包村扶贫工作之中的规律。在村里,她坚持以密切联系群众、真情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逐渐赢得群众的信任。渐渐地,这个穿警服的村干部成了大家的贴心人。大家有困难会主动找她,有些不愿或不方便给村干部说的心里话愿意给她讲,农牧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雪域高原白度母。出色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2015年她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优秀驻村工作队长”,2015年和2016年连续2年被考核为优秀公务员。
深入调查精心谋划发展
2014年11月,陈桂云带领政治处2名民警第一次来到天祝县大红沟乡西顶村时,第一印象就是“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先期移民后遗落的残墙断臂间夹杂着几处低矮的院落。第一次来到村民王银寿家里,一块不到三十平米的院坝里面长满了杂草,3间约40平米的土坯房墙已辨不清颜色,堂屋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不知装什么东西的口袋,若隐若现中,毛主席画像和几张学生的奖状闪闪发亮。一时间,村里的贫困状况让这个城里生活惯了的中年妇女感到了压力和责任。她顾不上眼睛手术后不足10天的不适,顾不上家里的孩子,立即着手调查摸底,为脱贫致富收集第一手资料。
西顶村原有村民小组7个、经过历年移民搬迁工作,目前只剩2个村民小组33户117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22户,78人,贫困发生率达15.3%。面对这种状况,她迎难而上,带领工作队4个年青人,与乡上的包村领导一道,一头扎进了西顶广阔的草原上,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牧民现状,及时掌握牧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摸清了每户基本情况和贫困原因,为22户贫困户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使乡政府对西顶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状况、贫困原因、群众脱贫希望和扶贫攻坚规划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快明确了扶贫攻坚的思路,找出问题症节,为西顶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描绘出了一幅蓝图。
两学一做推进帮扶工作
在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实践中,陈桂云带领工作队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认真落实扶贫攻坚工作责任制,按照“长流水、不断线”的要求,两年内驻村420天,带领工作队员与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认真落实县委“1+17+3”方案和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建档立卡、数据入网,编制精准扶贫规划,分类排摸确定按期脱贫人户,倒排“时间表”、确定“任务书”、形成“线路图”,为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做了充分准备。在建党95周年之际,陈桂云与村上党员一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打扫卫生,整理村容村貌,在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系统学习党章,配合乡党委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员应知应会考试。
关心体贴是与群众默契沟通的桥梁,既然是群众的“老班长”,陈桂云把真诚回应群众关切,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心贴心交流思想,手把手讲解政策技术,零距离服务群众,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积极完善工作队工作制度变成了家常便饭,她带领工作队利用手机在村民中普及率高的优势,在微信上开通了“西顶东怀一家亲”,在QQ上开通了、“西顶草原”群,由她担任群主,及时宣传上级的政策、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实时服务,及时收集村民的想法,为他们答疑解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优补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
去年6月,全国掀起涉牌涉证专项治理活动,西顶村距县城近100公里,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机动车挂牌办证不易,光来回的路费就得几十元,而且需要往返多次,所以村里的摩托车很少有挂牌的,大部分人无证驾驶。看到这种情况,陈桂云向支队领导作了汇报,打破管理区域限制,2015年,她带领支队车管所民警与天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一道深入西顶村和东怀村开展免费办理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牌证工作,为西顶村和东怀村共免费办理农用车业务72辆。针对群众无照驾驶农用车情况,她主动联系教练员,举办了西顶村和东怀村摩托车、农用车驾驶技能免费培训班。在西顶村新村委会的院子里,建成临时练车场组织训练,精心组织西顶村和东怀村70余名村民利用农闲,积极训练,如期完成3天的培训任务,经过一天紧张有序的考试,78名村民顺利考取摩托车和农用车驾驶执照。为村民节约资金30000元。她说:“扶贫无小事,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只要能帮群众解决困难,再苦再累我也觉得欣慰。”
技能是制约村民脱贫的瓶颈,她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回应村民需求,利用冬日农闲,外出打工的年青人回乡的有力时机,积极联系有资质的驾驶人培训学校,组织村民集体学习汽车驾驶技能,洽谈减免学习和考试费用。两年来,她已经安排78名村民到武威、华藏寺和咍溪有资质的驾校学习,联系免费食宿,为每人节约资金近3000元。目前已有72人取得汽车驾驶证,为他们致富脱贫增加了一份保障。
尽心竭力,只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
根据该大红沟乡党委关于“东片集约发展,西片移民搬迁”的发展布局,西顶村被列入2017年移民搬迁计划。但她认为西顶村群众的生活太困难,应该尽快组织群众“下山入川”移民搬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西顶村的贫困面貌。邻近的东怀村全村常住户也只有28户。每次去西顶村的路上,看到东怀村同样贫困落后。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东怀村也列为此次移民搬迁的村组,主动联系东怀村两委班子实施移民搬迁。为了彻底打消村民拒绝搬迁的念头,2015年11月25日,在支队党总支和大红沟乡的支持下,她雇用两辆大轿车,组织两个村群众到天祝县南阳山片6号移民点参观,实地查看房屋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情况等,邀请天祝县相关部门领导向村民介绍六号移民点建设基本情况和建设规模,向村民讲解移民点的区位优势。
移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故土难离和祖祖辈辈早已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群众对移民搬迁抵触很大。为了使西顶村贫困农牧民群众早日移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她与乡领导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翻山越岭进农户,跑草场,几次三番召开群众大会,挨家挨户算经济账,做思想动员工作。冬天踏着厚厚的积雪,冒着刺骨的寒风。夏天顶着炎炎烈日,不顾蚊虫叮咬,奔波在各个牧场,她和工作队的脚印印在了西顶村的各个角落。“再大的雪,再冷的天,也不能阻断我们动员群众移民搬迁的决心”。在动员移民搬迁为民谋富的道路上,她对自己的选择信心满满。有一次,因走村入户极度疲倦,晚上住在群众家的土炕上,天寒地冻,屋里生着火炉,由于不懂封火,半夜一氧化碳中毒,幸亏发现及时。第二天,她脸色蜡黄,不听大家的劝阻,依然拖着疲惫的身体入户动员。一次动员不成第二次动员,第二次不成第三次动员,带领工作队多次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磨破了嘴皮,踏烂了门槛。终于使18户70名贫困户群众移民天祝县华藏寺镇,目前正在等待搬迁中。经过2年的努力,西顶村贫困发生率由之前的66.7%下降到10.25%。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3233元,增加到2015年的4686元,又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到7732元。
2017年,陈桂云又带领工作队对剩下的4户8人,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制定了扶贫攻坚计划。
牢记宗旨,心中时刻装着群众
2015年来,在陈桂云的不断努力和争取下,她所在的单位市交警支队共帮扶资金16余万元,先后为西顶贫困户送去价值2万余元的慰问物品。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活动,陈桂云通过多方汇报协调,为村上解决了篮球架,在村委会前,建起了一个简易的篮球场,丰富了年轻人的业余生活。组建了西顶村舞蹈队,多方筹措资金,为舞蹈队购置了服装,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和谐了邻里关系,拉近了干群关系。今年高考结束后,通过市工商联与武威的闽台商会联系,对2名今年考取大学的贫困户学生每人资助2000元,她个人为贫困户王银寿之子每学期资助500元,直至大学毕业;为杨大明多方奔走办理三等残疾证,在市残联为残疾人申请生活辅具3件,联系扶贫款500元;群众出远门,一定到她家住一晚,她会帮助买票,群众来武威看病,她会带着他们到医院联系医生……
在西顶村的日子里,陈桂云对队员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开展双联工作就是跟老百姓连亲戚,既然成了亲戚,就要融入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起初,虽然吃不惯牧民们的饭菜,住不惯农家土炕,但她从来没有对生活挑剔过。她坚信,要想打开工作新局面,只有融入其中,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地实现结亲帮扶的目标。遇上饭点,她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和农牧民群众一起生火做饭,谈天说地,宛如一乡间普通村妇。 “这个城里来的女警察,虽然是市上的领导,但和我们一起嚼酸菜、吃洋芋蛋,睡土炕,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样的驻村干部我们老百姓举双手欢迎”。西顶村党支部书记刘正文说起陈桂云满脸是敬佩之情。“明天可能要下雪,放牧时注意安全”“最近天气冷,骑车多穿点衣服,防止感冒”……遇到天气变化,西顶村的老百姓都会收到这样的温馨提醒短信。每到一户人家,她都会提醒牧民们一些细微的常识,看似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却代表着陈桂云对群众的一番真挚情谊。
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事无巨细,填满了陈桂云的内心,谁家有困难,哪家老人生病了,几户牧民的贷款还没有批下来……,而帮助群众解决这些问题对她来说更是责无旁贷。她表现出来的细致、温婉、体贴感动了西顶牧民。
打开陈桂云的日记本,一行行文字记载着她与西顶村的情怀:
“今天,组织村民学习了交通安全法,这也是工作队利用职业扶贫的一个举措,愿西顶平安,愿西顶祥和!”
“群众看到崭新的驾驶证,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一声声谢谢是对我最好的嘉奖。看来只要真心付出就有回报。我会用我的真情回报善良的西顶乡亲。”
“今天汇报工作留宿乡上。平安夜,不知乡亲们是怎么过的,祝他们扎西德勒。王德寿儿子学习驾照的事终于搞定了,能为他家省下好几千元,也是一点小小的成就”。
“王大明的残疾证事宜终于有了一线希望,老百姓真的不容易啊”。就是这样,她用细微和善良诠释着一个党员对群众的忠诚,践行着人民警察的价值追求。
……
两年来,陈桂云把西顶当成了自己的家,把牧民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谁家几口人、几亩地、多少牛羊、几个学生,她都了如指掌。特别是在开展“精准扶贫”行动之后,她和队员不知放弃了多少个周末休息时间,白天走访群众,晚上总结工作,在精准扶贫的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进取的身影,刻下了奋斗的印迹。(马震坤)
(原文链接:http://gs.mzyfz.com/detail.asp?id=368469&dfid=13&cid=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