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秋新使命 司改之路创辉煌
——青海省法院工作亮点扫描
2012年1月至2016年11月,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5612件,办结5291件,结案率为94.28%;青海省法院受理案件273525件,办结259473件,结案率为94.86%。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最能说明青海省法院积极创新,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冲劲和干劲。
迎接新挑战 审判呈现新亮点
司法是解决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社会公正的最后关卡。青海省法院为了能及时适应新形式的法院审判工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在刑事审判方面,省高级法院及时成立了反自焚专项斗争指导小组,制定了依法审理藏区自焚案件的指导意见,牵头制定了依法办理涉藏犯罪案件的办法,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同时,积极打击刑事犯罪,依法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严惩职务犯罪,始终保持依法惩治腐败犯罪的高压态势。严格执行保留死刑、控制慎用死刑的刑事政策,统一掌握死刑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坚持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对具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兑现从宽政策。严格排除非法证据,坚决杜绝冤假错案,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五年来,青海省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9404件,结案率96.53%,判处生效罪犯20714人。判处缓刑6632人,免予刑罚320人,宣告61人无罪。
在民事审判方面,青海省法院结合青海实际,重视对矿产资源、中藏药、特色农产品等重点产品法律保护。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积极落实生态建设部署,探索建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机制。最高法院在玉树中级法院设立“最高法院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积极推动建立家事审判机制,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健全破产案件审判机制,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进行。精心审理青海碱业公司破产重组案,促进企业资源优化整合。
种种举措使青海省的民事审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年来,审结一审民事案件149206件,结案率达到95.02% ,结案标的额563.4亿元。
行政审判方面,青海省积极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对于想打行政官司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一个好消息。在以前立案审查制的法律背景下,一些面广量大、矛盾尖锐复杂、政策性强的行政案件,因种种原因被挡在法院大门外,成为人民法院立案难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注脚。青海省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后,案件当场受理、当场登记、不留模糊空间、不设“土政策”,打通了长久以来存在的告状难第一关。近两年来,青海省法院用行动兑现了“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庄严承诺,真正体现了“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法院”的为民宗旨,人民群众在“民告官”过程中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以前,我们行政审判庭是个小众部门,案件不多。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实施,一个月受理的案件数量抵以前大半年,真让人始料未及。”省高院行政庭一位法官如是说。
青海省法院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青海省行政审判特点的举证、质证模式和庭审方法,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五年来,受理行政诉讼案件2043件,审结一审行政案件1869件,结案率为91.48%。
围绕公正高效 司改踏上新征程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部署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的一席话,拉开了青海省司法改革的“大幕”。
作为首批司法改革试点省市,青海省以围绕四项试点任务,以落实法官员额制和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入额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分类管理全部到位。
目前青海省法院共有员额法官877名、法官助理388名、书记员326名,聘用书记员740名。配置到审判一线人员比例为82%。制定完善司法责任制办法、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等,整合审判力量,划分办案权限,强化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规范审判委员会的职责和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配合有关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法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法院干部管理、调配的权限、程序,推动实现了编制省级统管。统筹调配青海省各级法院的编制和法官员额,开展法官省内双向交流挂职,缓解人案矛盾。青海省法院经费、固定资产、人员工资已于2016年1月全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支配、统一核发。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受到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法院肯定。
建立执行新模式 执行实现新突破
据统计,五年来,青海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申请执行案件50138件,执结45755件,实际执结率66.42%,执结到位金额146.86亿元。
据了解,自全面启动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以来,青海高院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暨执行工作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关于青海省法院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实施方案》。青海省法院主动作为、规范作为,全力推进解决执行难工作,通过突出执行工作强制性、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开展执行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对失信被执行人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强化执行工作管理、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执行工作取得良好进展。继续开展创建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活动,积深入开展反规避执行整治行动,加大对被执行人财产核查力度,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违法犯罪行为。携手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开通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在“人难找、财难寻”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网络曝光失信被执行人,扩大惩戒效果。
把握网络机遇 信息化建设迈入新时代
围绕特色发展、对标发展、重点发展、跨越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征求意见建议、邀请专家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青海法院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整合应用系统,完善诉讼服务功能。大力推进青海省法院信息化3.0版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天平工程”,三级法院专网全连通、全覆盖,庭审直播、交流会商、数据集中管理成为现实。建成省高级法院和5家中院的执行指挥中心,重新部署三级法院一体化执行流程管理系统,实现远程指挥、请示汇报、现场记录、全程再现等功能。大力推进审判流程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和庭审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阳光司法机制。五年来,青海审判信息网总访问量27.8万余次,日访问量552人次;公开案件流程信息289.4万件、案件信息8万余项;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8.3万余份,少数民族文字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得到最高法院通报表扬。
回头展望过去的五年,是在青海法院发展史上解放思想效果最显、抢抓机遇思路最新、攻坚克难力度最大、创新发展势头最好、工作亮点呈现最多的时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新闻办 张小娟)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zixun/2017-05/20/content_11410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