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浙江温州:受助者夸赞“物联网+”温情警务

时间:  2017-05-18 10:59
走失老人1个小时左右就能找到、被盗电动车3个多小时就能找回并抓获犯罪嫌疑人,在浙江温州,这样高效能的警务工作,要归功于一张“巨网”。
 
“这张网既有广度又有密度,能覆盖各类治安要素、扫除社会治安防控的‘盲点’区域,最终达到‘高密度、全覆盖、无遗漏’,真正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平安中国·调研行”媒体采访团在浙江温州期间,温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支队副支队长胡绍耀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近年来,温州公安运用最前沿的物联网技术将“人、房、车”等治安要素相关联,通过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功能,在全市推开物联网治安管控工作,实现了基础管控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物联网技术核心化的社会治安虚拟管控模式的新路子。
 
“安心手环”降低老人走失风险
 
“接到孩子或老人走失的报警后,将警情进行全面通报,所有路面警力查找,并逐个查看监控。”胡绍耀说,这是“汗水警务”的方法,无疑也增加了一线接处警民警的工作负担。
 
2016年下半年,温州市公安局研发出带有电子标签的智能手环,免费发放给失智老人,一旦老人走失,家属报警后,民警就可根据手环的位置将老人找回。
 
据介绍,佩戴智能手环的失智老人走失后,家属向110平台报警并提供必要的身份信息,110平台向辖区派出所派单的同时直接对接物联网运管中心,由中心在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检查,一线警力综合利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和手持终端等设备开展走失老人的查找工作。
 
“这实际上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会治安虚拟管控模式。”胡绍耀介绍,明确老人的去向,提高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老人孤身在外发生意外的风险。
 
林女士的父亲是智能手环推出后第一个找回来的失智老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7个多月来,走失了4次,“每次都在报警1个小时左右被民警找到。”林女士对记者说。
 
连先生提到智能手环时更是充满了感激,他的母亲在今年2月走失了七八个小时,最后在一个四周都是围墙的施工工地的泥潭中被找到,“天气那么冷,时间那么长,如果没有‘安心手环’,可能我妈妈就再也回不来了。”说起这件事,他依然心有余悸。
 
据介绍,2016年10月启动“安心手环”发放工作以来,温州市公安局在民政、卫生等部门的配合下,给5800余名失智老人佩戴了智能手环,此项工作被列为温州市十大民生工程。截至目前,成功找回失智老人74名,已佩戴手环老人走失后报警的找回率达100%,基本都在1个小时之内找回。
 
2017年,温州将有更多群体受益:公安机关免费发放智能手环1万个,面向群体延伸至自闭和失智儿童、孤寡老人等。
 
“以卡管车”破解治安管理难题
 
引入物联网技术,温州市公安局除了启动“安心手环”工程外,紧抓核心要素,全面实施“以卡管车”。
 
记者在温州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看到,目前已登记报备的190余万辆电动车,逐一被显示在监控屏上。
 
据介绍,警方对电动车实行登记备案,并在车身安装具备“射频识别技术”功能的防盗装置与登记备案号牌,同时在各主要路口、偷盗多发地、小区停车场等关键区域建设物联网智慧网关,配备车载、手持智能设备。被盗信息输入物联网运管平台后,一旦电动车经过网关附近时,平台就会自动报警,从而形成覆盖全市的电动车防盗追踪“一张网”。
 
在娄桥派出所展厅,记者看到电动车身内部安装形似火柴盒的装置,这个小装置就是射频识别防盗装置。
 
“一旦电动车被盗,警方将车的数据输入平台,当被盗车辆经过电动车感知终端附近时,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娄桥派出所民警陈聪说。
 
据介绍,温州公安通过“以卡管车”工作,增加了盗窃电动车犯罪成本和作案难度,大幅提升破案成效,并形成有效震慑,减少了案件发生。同时,突破了一批其他类型的案件。
 
“以卡管车”破解了困扰温州公安社会治安管理的难题,不仅带来明显的专业效益,更展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社会效益。
 
丢过两次电动车的李先生提到2016年3月电动车被盗后失而复得的经历依然心存感激,“幸好装了防盗器,报完警三四个小时就找回来了,小偷也被抓了,如果是以前丢了就找不回来了,我一个打工的损失就太大了。”
 
截至目前,应用物联网技术“以卡管车”追缴电动车2674辆,破获盗销电动车案件2449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312名。电动车被盗案件从2013年的2.8万余起下降到2016年的3700余起,下降86.8%。
 
除了“以卡管车”,温州市通过免费换发有身份识别功能的“e居卡”(智能居住证)替换过去流动人口纸质的居住证,改变了传统的逐人核对等见面式管理。此外,温州市公安局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小区和沿街店铺的安防中。
 
目前,一个规模不断生长、功能不断拓展,并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公共安全生态系统正在温州形成。(沈磊磊)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zixun/2017-05/17/content_11410345.htm)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责任编辑;王雪欢)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