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小城之“治”的现在进行时——山丹县全面推行“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新路子

时间:  2020-08-10 18:12

近年来,山丹县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政法统揽,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行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路子,探索出一条依靠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办法,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治理新体制
 
 
山丹县始终坚持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政治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
  
强化组织建设。全力破除基层党组织建设上选人用人瓶颈,大力选拔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党组织书记队伍,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团结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发挥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发挥党员作用。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将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与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相结合,有效提升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引导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当先锋、作表率,使党员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心骨”。
  
延伸党建触角。紧盯基层社会治理薄弱点空白点,纵向延伸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大力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完善楼栋、小区、市场等网格化管理单元,横向强化社区、单位和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共享,积极构建沉底到边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聚焦邻里陌生化、需求多元化等问题,突出群众需求导向,引导群众根据产业链、利益链、兴趣爱好等建立社会组织、志愿团队,带动发展邻里组织、互助组织等群众性组织,把分散的“社会人”再“组织化”,推动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整合优势资源
打造多元化解新平台
 
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按照“三中心一网格”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改革创新,全力构建新时代以“大综治”为统揽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搭建县级实体化运作平台。进一步完善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运行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小组组长、常务副组长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大调处”相关事宜。完善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运行机制,规范建设县信访局人民群众信访接待中心、县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两个分中心”,组建山丹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统筹8个行业和8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全面构建“112188”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同时,靠实8个乡镇、30个部门工作职责,健全“行调、访调、诉调、检调、联调”对接工作机制,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运行制度,联合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搭建乡镇综合性协调联动平台。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建设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的实施意见》,将全县8个乡镇原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全部转为乡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兼任综治中心主任,整合原综治办以及政务服务中心、司法所等组建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组织调度制度,通过组织公安、司法行政、律师、信访、民政、社保等力量入驻办公、集中办公、现场办公、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矛盾调处、维护稳定等工作。
  
推行“五治”融合
构建基层善治新体系
 
山丹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五治”融合治理中的统揽和引领作用,通过转变治理理念、夯实组织基础、建立工作制度,推动力量向“五治”工作充实、资源向“五治”工作倾斜、职能向 “五治”工作延伸,扎实推进“五治”融合治理全面开展。
  
树立“五治”融合治理理念,从解放思想入手,“管”字退场、“治”字登台,打破了政府“包打天下”的传统思想束缚,树立政府与群众共建共管共享的新思维。
  
在乡镇、村(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搭建共治平台,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级组织、社区组织、“两新”组织等共同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互补、正式与非正式乃至社群网络相结合的治理格局。
  
与此同时,夯实“五治”融合治理基础。靠实“五治”融合治理工作责任主体,明确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是“五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把“五治”工作贯穿于基层党建全过程。33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乡镇和2至3个村(社区),全县117个村(社区)全部建成标准化的“五治”工作室,搭建了常态化开展“五治”工作的服务平台,保障了“五治”工作的有力有序开展。
  
在此基础上,建立“五治”融合治理制度。建立健全“五治”工作机制,配套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成立群众为主体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制定出台《操作办法》,对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范工作流程,引导村民自愿自觉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同时,在乡镇党委领导和综治中心指导下,发挥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等作用,深化网格化管理,加强社会化服务,有效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并进一步向网格、家庭延伸,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创新工作举措
打造联动联调新机制
 
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在社会治理领域实践运用,全力打造回应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实现信访群众“进一门、到一窗、跑一次”一站式服务。
  
按照设置合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方便群众的原则,科学设置信访接待窗口和矛盾纠纷调处功能厅室,健全信访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和社会矛盾纠纷“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多元化解等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就地化解调处群众矛盾,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率。2019年以来,中心受理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7件,现场调解成功695起,成功率达57.5%以上;调解不成功的,通过移送法院优先立案或责任单位进一步化解,后期办结率达96.5%以上。
  
推行矛盾纠纷“一揽子化解,全链条解决”的多元化解模式,坚持宜调则调、宜诉则诉,充分发挥矛调中心作用,配齐配强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组建“金牌调解员”队伍,统筹8个行业分调委、8个乡镇和117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完善行调、访调、诉调、赋强公正等多元化对接机制,合力推动问题彻底解决。对达成调解协议的矛盾纠纷,引导当事双方进行司法确认或公证,实现了司法确认1小时内落地。
  
靠实领导包案、全程跟踪解决机制。对跨行业跨乡镇矛盾纠纷、重大疑难或群体性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五个一”领导包案制,实行全程跟踪督办落实,确保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实现问题解决。对暂时无法解决或解决需要一定时间的信访事项,制定周密的疏导稳控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全程跟踪做好情绪疏导、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后续调处等工作。
  
共建共治共享
实现治理效能新提升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健全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多方位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在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方面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从“受理交办”向“就地调处”转变。改变以往信访部门先受理、再交办,不具体负责信访问题的调处的现状,对所有信访事项实行访(诉)调对接,就地受理、就地调处。
  
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转变。对跨行业跨乡镇的各类矛盾纠纷,由矛调中心统一指挥调度组织相关部门及调委会联调联处,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等现象。
  
从“一般调解”向“依法调处”转变。设立司法便民服务中心,为信访当事人全程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组织律师全程参与信访事项调处,将赋强公正、司法确认引入矛调工作,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合法维权,提升依法调处质量。
  
从“被动参与”向“共治共享”转变。深入推进“五治三团”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判,引导村民自愿自觉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气象。全县“五治三团”融合治理模式得到了有效发挥,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了各类矛盾隐患。
  
从“各方稳控”向“多方维权”转变。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改变过去“先维稳、后维权”的工作模式,变“治标”为“治本”,扎实做好访调、诉调工作,把接待好每一次来访、处理好每一封来信、调处好每一件案子,在“情、理、法”的结合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从“无序上访”向“法治信访”转变。把信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对所有来访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真正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规范信访秩序,引导信访人合理表达诉求、依法合理反映诉求,树立起“无理不能取闹、有理也不能取闹”的正确导向。2019年以来,全县群众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8%、信访重访率同比下降了60%、集体访同比下降24.1%、越级上访同比下降43%。
来源:张掖市委政法委
(责任编辑;)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