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街”自我革新续辉煌
解读湖北武汉汉正街的复兴密码
开栏语
此时此刻,对过往70年的发展作一个评价,我们会发现任何词语都略显苍白。
唯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十足底气、群众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才是对70年发展成绩最精准的表达。
底气与笑容,来自7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来自70年间法治力量的持续迸发。
70年实践证明,法治已经成为国家深化改革、社会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
70年间,法治的力量带来哪些变化?从今日起,《法制日报》开设“壮丽70年·中国法治辉煌成就巡礼”栏目,探访全国各地法治建设亮点,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讲述70年中国法治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实习生 刘 欢
题记
“对外搞活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
谈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是绕不开的话题。
1979年9月,经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硚口区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成为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课题。不论是改革开放前的销声匿迹,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萌芽、兴起、繁荣、衰退、复兴,汉正街所演绎的每一步,都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完善的有力注脚。
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壮丽岁月,让人不仅有感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更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论断的科学性。
商品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已离开汉正街20多年,作为湖北省武汉市汉正街市场商会的名誉会长、第一批百万富翁,王仁昌买伞,仍旧是街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
1979年9月,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硚口区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彼时,自动伞作为“大百货”,不允许在街上销售。
年轻的王仁昌不信邪,专门跑到武汉青岛路小百货公司买了10把伞,带着发票去问硚口区工商部门负责人:“在国营小百货公司买的伞,算不算小百货?”
“这是大小百货交叉的商品。”负责人无可奈何地说。
最终,王仁昌赢得了这场“大小之争”。
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场关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层探索很快引起高层关注。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在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下,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1982年上半年,汉正街市场个体工商户只有209户;1984年年底,个体工商户已增至1063户。
“当时我们完全没想到会产生这么大影响,大家只是想在街上讨个生活。”王仁昌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汉正街人,自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家族世代都在汉正街经商。
个人命运和国家兴衰与这条兴起于明成化年间、有500多年历史的老街的变迁曲线高度重合。
此后30年,汉正街作为“对内搞活典范”,一路狂飙突进。
“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汉正街有260万平方米的市场,销售的各类商品有3000多个门类,33万个品种,几乎囊括所有小商品。”汉正街党工委书记胡亚非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2000年,汉正街市场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表象虽繁荣,仍难掩颓势。由于缺乏规划,汉正街商业功能配套严重不足,尽管进行多轮开发,仍旧没有改变人居、商居混杂的局面,安全隐患突出。
与此同时,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商户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导致汉正街水货横行。
“汉正街当年确实走过一段弯路。”胡亚非回忆,2011年前后,每逢节假日,的士不敢进,公交进不来,通过千余米的汉正街要个把小时。
2011年1月17日,一场特大火灾深深刺痛了城市管理者,也彻底改变了汉正街命运。
此后,汉正街传统市场搬迁整治工作正式启动,汉正街及其周边市场被纳入“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规划进行统筹协调。
“我们高举消防大旗,对小商品市场进行综合整治,对消防隐患突出的市场挂牌整改,无力整改的关停外迁。”胡亚非说。
一组数据反映了当年整改的力度:截至2016年年底,汉正街区域累计关闭市场43个,整改重大消防安全隐患挂牌单位53家,完成拆迁80万平方米。
自此,被武汉本地人形容为“抬头看不到天,一眼望不到边”的汉正街,通过做减法熬过了转型期和阵痛期。
胡亚非将汉正街比作一棵树,“政府的综合整治如狂风暴雨般,将适应不了新的经营业态的树叶清扫”。
坚持品牌原创之路
走进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只见商家云集人声鼎沸,前来“打货”、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为节约交易时间,模特们直接站在店里试衣。
广场六楼的IN-LAB国际时装设计中心,设计师、版师们同样一片忙碌,设计服装、制作样衣……
“中心现在已具备设计、面辅料、时尚发布等六大核心功能板块,帮扶商户完成原创自主品牌的建设及全产业链资源对接。”IN-LAB国际时装设计中心营销总监杨帆介绍,该中心现拥有成熟设计师、版师、样衣工合计50多人,并在线签约了不少优秀的兼职设计师。
IN-LAB国际时装设计中心始建于2018年,是在汉正街管委会指导下成立的。
在胡亚非看来,作为传统小商品市场的汉正街已日渐式微,要进行二次创业,聚焦原创设计、走品牌化发展路径,彻底打破人们对汉正街“水货一条街”印象,塑造“时尚汉正街”新品牌。
在距离品牌服饰广场不足1公里的龙腾第一大道商厦里,“时尚汉正街”的印记更加明显,这里聚集着数千家男装品牌店。
“这些衣服都是原创品牌,客户看上版型后,我们就直接从洪湖的工厂里发货。”指着样板间近百款男装,龙腾第一大道的商户杨云告诉记者。
杨云今年30岁,老家湖北嘉鱼。20多年前,她的父母挑着扁担来到汉正街做服装批发,并在此扎根。
“以前我们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哪个产品爆了,我们就去买来做仿款,这样永远是追随者,利润也薄,还可能存在法律风险。”2009年成家后的杨云开始自主创业,现已拥有子非池、七哥八弟和巽令3个男装原创品牌,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
如今,尝到甜头的杨云准备深耕设计领域,继续打造自己的原创品牌。
和杨云一样,越来越多的汉正街商户组建了自己的原创设计工作室。
为引导商户诚信经营,汉正街还授予231个商户“共产党员经营户”称号,党牌上写着“文明经营、优质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今年5月,硚口区检察院检察服务站应汉正街办事处邀请,在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进行了以“廉洁从商、诚信经营”为主题的法治宣讲。
“我们一直给商户灌输的思想就是,做仿品、做水货都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打造自己的上下游生态链、做原创,才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胡亚非说。
市场的反馈更坚定了汉正街人的信念:经过近4年的转型和创新发展,以龙腾第一大道为代表的“汉派”男装已占据全国同类市场1/3份额。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谦祥益量布用的红木尺、凤祥银楼的金号衡器、叶开泰称药的药器……这些陈列在汉正街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汉正街的昔日荣光。
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胡亚非如数家珍。据他介绍,今年6月下旬,整修后的汉正街步行街将重新开街,届时众多老字号和历史遗迹将逐渐回归大众视野。
当前,汉正街正在申报国家级高品位步行街,而这只是汉正街打造武汉中央服务区的其中一招。
“以前我们没有太注重规划,放任市场主体过度无序发展,现在我们不断优化、完善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规划,紧盯‘打造时尚汉正,聚集千亿产业,重振汉服雄风’发展目标,持续提升汉正街功能、重塑汉正形象、构建汉正格局。”在胡亚非的展望中,未来的汉正街不仅是一条街,而是武汉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改革创新、环境优化、文化繁荣的窗口。
为此,汉正街建立执法监察联动机制,推进“商城自治”“门前三包”和“红线管理”举措,全面启动“一路两街”建设和城市T台建设,着力提升汉正街城市形象。
种下梧桐树,引得彩凤来。
当年迫于生计,王仁昌被“一脚踢回了汉正街”。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回归汉正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杨云一样,来此创业、扎根。
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80后、90后的青年创业者占品牌服饰批发广场全体商户的60%左右。
与此同时,电子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型市场经营业态,正在这条古老的街道悄然勃兴。越来越多商户在政府引导下,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将“汉正街造”销往五大洲。
“作为市场管理者,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同市场、与商户共成长。”胡亚非说,汉正街曾经走过的弯路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完备的商业配套功能,才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记者点评
走出汉正街管委会,同安坊理货区内,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商旅络绎不绝、活力四射。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小商品市场也面临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新机遇。
作为市场管理者,政府该如何适应大势进一步做好市场主体管理服务工作,这是时代提出的新的必答题。对此,汉正街将继续交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答卷。
楚人崇凤,浴火重生的汉正街必将再次凤舞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