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武汉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径

时间:  2019-04-15 15:17
市域治理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武汉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径
  
编者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域治理水平的提升成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如何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市域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汉市不断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径,把市域治理同科技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初步实现了市域治理智能化,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本报今天刊发武汉市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的典型做法,敬请读者关注。
 
□ 本报记者 胡新桥 刘志月
 
一个“道路隐患排查”小程序,让交通亡人事故两年间同比下降78%。
 
说起运用信息化手段破解交通安全管理难题的成效,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交警张正丰满满都是自豪感。
 
2016年底,张正丰研发出“道路隐患排查”小程序,将典型危险路段归纳为18种特征,发动民警、基层综治干部、社区网格员、公路养护员、交通志愿者等发现隐患,审核后推送有关部门,合力消除隐患。
 
两年间,小程序汇集280多名参与者,收到563处隐患报告,已推动整改467处。
 
“道路隐患排查”小程序,是武汉探索特大城市智慧治理路径的一个例证。
 
2018年,武汉首次实现现行命案、枪案、抢劫案“三案全破”,刑事发案同比下降13.2%;建成116个“智慧平安小区”,全面推行“武汉微邻里”网格群众工作法、打造网上群众工作部,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面对社会治理新形势,全市政法机关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探索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径,确保了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说。
 
黑恶无所遁形
 
办理全国房地产中介领域首个涉黑案件、打掉“小额贷”涉黑涉恶犯罪团伙……
 
武汉去年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不少“大动作”,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这些看似“冷门”领域的黑恶犯罪在江城现形,离不开大数据支撑。
 
2017年年底,武汉警方陆续收到“小额贷”“讨债”引发的寻衅滋事、敲诈勒索报警,主要涉及位于江岸区黄浦大街一座写字楼的“鑫鹏程”“鑫宏达”等4家投资公司。
 
武汉警方调查发现,团伙表面看似分散的公司,其背后黑恶势力关系网错综复杂,再加之受害人众多,调查取证难度非常大。
 
针对涉黑涉恶案件呈现出软暴力手段胁迫、隐蔽性更强等新特点,武汉市公安局探索建立数据化案件侦办平台,即黑恶资料库和线索管理平台、分析预警平台、涉黑涉恶案件侦办平台。
 
依靠大数据支撑,办案民警先后在湖北武汉、仙桃、孝感等地找到95名受害人,查证犯罪案件95起,涉案金额共计140多万元,涉及强迫交易、敲诈勒索、虚假诉讼等罪名。
 
“像这样错综复杂的案件,有了智能化办案平台帮助,案件核查和固定证据效率大大提高,为实施抓捕节省出宝贵时间。”一位办案民警说。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武汉警方3个大数据平台上线后,涉黑涉恶线索核查率由过去73.2%提升至100%。
 
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武汉市扫黑办发现、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4个、涉恶犯罪集团8个、涉恶犯罪团伙278个。
 
“当前,黑恶势力企图隐身变色、躲避锋芒,我们将紧紧围绕‘深挖根治’的目标要求,借力大数据办案让黑恶无所遁形,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走深走实。”武汉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李义龙说。
 
安全就在身边
 
已建成的116个“智慧平安小区”,实现零发案。
 
漂亮成绩单背后,是武汉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源头防范的努力。
 
2018年年初,武汉在湖北率先启动实施“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将基层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试点小区安装智能门禁等各类智能前端感知设备,采集“人、地、事、物、组织”等社会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创新警务模式的同时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向高效型、精准型转变。
 
今年1月12日17时许,樊女士到武汉市江岸分局四唯派出所报警求助,称坐公交时遗失了一个装有两万元现金的蓝色双肩包。
 
民警调查发现,一名女性捡到樊女士双肩包并进入江岸区四唯街袁家社区。利用袁家社区新建成的“智慧社区”系统“自动采集”“人像比对”“智慧分析”等模块,民警迅速确定拾遗人员。
 
“怎么也想不到,报警后两个小时就追了回来。”拿到失而复得的双肩包,樊女士频频点赞。
 
在基层调研时,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先旺要求抓紧推广“智慧平安小区”建设。
 
“全市今年将再打造500个‘智慧平安小区’,让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武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邹耘说。
 
记者获悉,武汉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智慧平安小区”等资源,初步建立了共防共治的平安城市立体防护网;通过完善基于微信平台的“武汉微邻里”,让新时代网上“枫桥经验”落地生根,推动社会治理进一步向网格、门栋、家庭延伸。
 
服务更上层楼
 
操作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万千发现,全市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地址、人员、办理的案事件等信息一目了然。
 
两个月前,参加武汉首届司法行政开放日活动时,江汉大学法学院大二学生万千体验了科技给公共法律服务带来的变化。
 
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了“武汉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武汉市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分析”功能。
 
“什么样的法律咨询最多、一人一年办了109次公证存在什么风险、一人参与了198次人民调解都是什么矛盾,这些大数据分析都能统计出来并向有关部门预警,挺神奇,也很有用。”万千说。
 
在武汉,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已惠及基层群众和政法工作者。
 
开展“千名律师进社区”专项行动中,武汉全市已建立1300多个社区律师微信群,推行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的“三代机制”,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进驻实体平台,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武汉市司法局局长关太兵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把法律服务延伸到城乡社区居民身边,为群众提供全时化、定制化、个性化法律服务。
 
“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突出融合共享、实战实用、联网应用,筑牢平安稳定防线,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为武汉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武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裕江说。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