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安徽公安做细做实六大载体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时间:  2019-04-09 15:11
力绘同心圆织密防护网
 
安徽公安做细做实六大载体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3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郝集村新埂组村民乔某甲在进行祖宅拆除重建施工时,拆除房屋墙壁塌落的砖石碎瓦将隔壁邻居乔某乙家门前水泥地面覆盖并毁坏,还砸倒了一棵板栗树。此前乔某乙家建房因邻界线的问题发生过纠纷,退让了0.5米,认为吃了亏,要求乔某甲赔偿10万元方可罢休。双方情绪异常激动,扬言要争个你死我活,眼看一场民转刑案件一触即发。
 
接警赶到现场的西河口派出所民警立即启动警民联调机制,联合村干部和乔家宗亲进行调解,最终乔某甲也退让0.5米、赔偿2000元损失,化解了这场纠纷。
 
警民联调是安徽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也是安徽省公安厅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安徽公安版的“六大载体”之一。
 
近年来,安徽公安机关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做细做实社区警务、“一村一警”包村联系、警民联调、江淮义警、校园安全网和公民安全课堂等“六大载体”,加快推进了基层社会治安治理现代化。2018年全省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为25.1%、每10万人命案发案率为0.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分别提升至96.91%和93.39%。
 
“通过做实、做细‘六大载体’,不断打造‘枫桥经验’安徽升级版,努力绘就维护群众安全和利益的‘同心圆’,织密织牢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防护网’,磨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杀手锏’。”安徽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李建中说,深入推动全省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区警务把平安送到群众身边
 
不久前,热心市民将一位走失老人送到社区民警冯璟的警务室,冯璟利用社区警务工作平台进行“人像比对”,迅速查找到老人在马鞍山市花山区大北庄小区的住址和家属的联系电话,很快帮老人找到了家。
 
做实、做细城乡社区警务,安徽公安机关把社区警务作为一项基础性、支撑性工程,从警务室设置、运行模式、信息化应用、基础保障等方面对社区警务战略进行系统部署。以“实”为基础,把出实招、做实事、增实力、求实效作为推进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主旨和目标,强力推动警力下沉,社区实行一区一警或多警制,优先配齐配强城乡社区民警;农村实行派出所民警进驻重点村辐射管理周边村、包村民警联系普通村协助开展工作的模式,同时按照城区每个社区警务室至少两名、农村每个警务室至少1名的标准配备辅警力量;实行警务前移,警务室在社区、重点学校、重点医院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向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延伸,部分公安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警务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公安机关的便民服务。
 
截至2019年2月,全省共建成城乡社区警务室4798个,配备城乡社区民警6582名,配备警务室辅警6197名;全省374家二级以上医院全部设立警务室,覆盖率达到100%,在16032所中小学校设立警务室,覆盖率达到80.3%。
 
“社区警务是强化源头治理、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公安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李建中要求,着力打造安徽社区警务的“加强版”,推动社区警务由“流动式”向“常驻式”转变,由单纯“汗水警务”向“脚板+指尖”“传统+科技”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协同联动”转变,不断延伸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触角。
 
一村一警补农村治安治理短板
 
“公安局正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大家伙儿有什么线索可以向我们提供。”近日,包村民警程敏逵在下村开展包村联系工作途中,一边张贴发放“扫黑除恶”宣传资料,一边向村民了解近来村里的情况。
 
2014年11月,安徽省公安厅全面推行“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通过把部分机关民警派往农村兼职包村联系工作,实现“村村有警、定期进村”,访民情、察民意、送温暖、保平安,进一步夯实农村社会治安基础、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提升农村群众安全感。
 
截至2019年2月,全省14494个行政村(社区),共配备包村民警14534人,包村覆盖率达到100%,组建群众巡逻队伍19309支,走访农村群众1214万余人次,举办警民互动活动12.9万余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9.5万起。全省农村地区三类可防性案件和八类恶性刑事案件发案数较2014年分别下降49.4%和55.1%。
 
安徽省公安厅治安总队负责人说,一村一警在维护农村社会治安、服务农村群众、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警民联调调处矛盾纠纷多元化
 
65岁的祖恩南是芜湖市公安局弋江派出所的专职调解员,像他一样身份的,安徽目前有8390名。
 
2014年6月,安徽省公安厅联合省综治办、省司法厅全面推行“警民联调”工作,建立完善“综治牵头、公安主抓、司法指导、多元参与、财政保障”的“警民联调”工作体系。在公安派出所统一设立“警民联调室”,从老政法、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六老”中选聘人民调解员,最大限度发挥调解员作用——城区派出所建立人民调解员坐班值守制度,调解轻微治安案件和邻里纠纷;工业园区派出所按照专群结合模式,配备专职调解员,并选聘律师作为兼职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各类劳资纠纷、经济纠纷;农村派出所邀请德高望重、群众信任的村干乡贤参与民事调解,化解民间矛盾。
 
安徽省治安总队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警民联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70万余起,使大量矛盾纠纷得以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有效防止矛盾纠纷升级,极大缓解基层民警压力,持续提升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驾驭能力。
 
江淮义警提升群防群治信息化
 
当涂县城曾连续发生校内猥亵女童案件,社会影响恶劣。民警将嫌疑人图片上传到微信举报平台中,迅速开启了“全城大搜索”,根据一名网友提供的信息,只用了26个小时就将嫌疑人抓获。
 
搭建江淮义警平台,是安徽省公安机关广泛开展群防群治工作、让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特别是通过“江淮义警”等群防群治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让科技助力“治安红袖标”“平安志愿者”彰显更大威力,共同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
 
据介绍,安徽目前共招募各类群防群治力量89万余人,其中网上群防群治力量34万余人,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和确保公共安全等工作中,掀起一场场全民参与、群策群力的人民战争。
 
织密安全网铸就校园平安之盾
 
3月11日16时许,正在池州市贵池区城关小学校园安全岗值勤的民警发现一名衣冠不整的赤脚男子在校门口徘徊,民警立即上前盘问,该男子突然情绪激动冲向民警,被民警制服。原来,该男子是精神障碍患者,且具有一定的暴力倾向。
 
校园往往是社会平安的薄弱环节。为了补齐平安短板、填平治安洼地,安徽公安机关通过设置校园安全岗,强化校园人、物、技防建设,积极构建公安、保安、学校和家长四位一体防范工作格局等措施,强化风险主导防控,开展风险评估预警,落实分级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全角度、多维度构筑“校园安全网”。
 
安徽公安通过压紧压实护校安园的共建共治共享责任,筑牢校园安全立体防线,明确校园安全各方责任,加强校园安全知识宣传,全力维护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稳定,保障广大学生、儿童人身安全,实现了涉校刑事案件发案数七年连降。
 
据统计,2018年,安徽校园周边每日巡逻警力6.2万人次,共排查化解涉校矛盾纠纷5658起,排查稳控校园周边重点人员8965人。
 
公民安全课堂让公民参与创安
 
“第三天上午的‘交通安全讲座’颇为有趣。李滨教官在课堂上教了很多交通标识,还有有趣的交警手势操,我们比划得有模有样……这4天锻炼了我的自理能力,提高了我的安全意识,让我受益匪浅。”这是铜陵市人民小学404班学生王谱文的寒假作业,这是她参加“公民安全课堂”青少年警营冬训营后写的体会。
 
去年底,安徽省公安厅联合相关媒体启动了“做自己的首席安全官——公民安全课堂”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活动采取学术报告、文艺演出、网络互动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走进学校、社区、工厂、商场等,向广大群众宣讲传授安全防范知识,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培养树立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公共安全是发展前提、头号民生。维护公共安全、保护群众利益,是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也是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每一位公民的共同责任,积极推动社会治安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全社会的携手创安。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心是预防,要通过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努力打造风险防控新模式。”李建中说,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要坚持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强力推进现代科技与传统方式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