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精准工程破解三大治理难题
淄博用“绣花”功夫建平安社区
□ 本报记者 姜东良 徐鹏
□ 本报通讯员 革建军
尽管是旧村改造,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但营子村所在的福瑞家园小区却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在小区正门,《法制日报》记者看到,居民“刷脸”“刷卡”进入,若有外来人员试图进入,报警器马上响起。同样,在车辆进出通道,设置了车辆识别道闸及提示屏……
“不光有大门禁,每栋楼还有小门禁,房屋、人员、车辆实现了一对一精准掌控,这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网住了小区安全,同时也把不安全因素挡在小区之外。”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杨超说。
傅家镇依托营子村开展的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正是山东省淄博市创新实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精准精细工程的一个缩影。
“平安社区是平安建设的基础,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实践中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为此,我们下‘绣花’功夫,在全市开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精细精准工程,瞄准‘人怎么管’‘案件怎么防’‘矛盾怎么化’等治理难题,完善顶层设计,明确了具体内容、工作标准和责任部门,实现了对社会治安要素的精细精准管理,夯实了平安淄博建设的根基。”淄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韩国祥说。
2018年,淄博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三连冠”,被授予“长安杯”,成为山东3个拥有“长安杯”的地级市之一。
人怎么管
人房信息实现100%精准匹配
网格化管理是淄博政法综治工作的一张名片。在张店区综治中心指挥大厅,工作人员紧盯数字大屏,查看全市重点部位实时监控,同时对网格员上报信息的办理实行全程监督。
“依托网格化管理,我们实现了对人口、房屋等社会治安要素的全方位掌握。”张店区综治办主任赵荣海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张店区社会治理云平台,并重点展示了网格化管理服务闭环流程。
正如张店区这样,淄博通过实施精细精准工程,对社区实有人口和实有房屋、场所等信息做到精细化管理,特别是针对颇为头疼的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因地制宜进行了创新。
在营子村,记者了解到,其建设启用的智慧平安小区管理平台,包括人员、车辆、房屋等信息管理和便民服务等功能,科技感十足。
“我们小区的居民分三类,本村居住人口、外来购房常住人员、流动租房人员,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对房屋、人员信息的精准掌控,特别是通过实行大小门禁系统,新购房或租房人员必须经过信息登记,方可享受门禁卡办理、车辆出入权限登记、物业缴费等日常服务,这样人员管理上就没有遗漏。”营子村党支部书记韩小钢说。
营子村警务助理韩致军告诉记者,楼宇单元门的小门禁系统,对不同类型人员的授权不一样,本村居民权限最高,购房业主次之,租房流动住户最低,“租房客仅能出入租住的那栋楼,每隔三个月还要到综治中心确认登记。”
“依托严格的部门、层级分工和信息化手段,我们实现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人员信息与普通住宅、出租房屋、旅馆业、公共部位等场所信息的全面掌控,而且房屋、场所与人员这些信息100%精准匹配,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淄博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综治办主任许传杰说。
在科苑街道潘苑社区,记者了解到,这一社区实行“以水管人”,由于居民需要到社区缴纳水费,所以对流动人口信息能够精准掌控。
案怎么防
人防物防技防精准布建管控
不同于营子村的封闭性,潘苑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开放式社区,难以全面建立门禁系统。面对基础设施老化、流动人口多等社区治理难题,潘苑社区多措并举。
潘苑社区居委会前面的广场可不小,不少居民带着孩子正在休憩。环顾广场四周,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一块户外电子屏正在播放传统文化故事,引得不少人观看。
“你们一进入社区,我手机就报警了。”潘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继河掏出手机展示了“平安小区智能防控系统”,记者看到采访一行人的监控头像全部显示在手机里,“只要没录信息,一进入社区就报警。”
在社区综治中心监控室,这些报警信息同样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我们在所有进出社区的道路两侧全部安装了监控探头,它们能够人像自动识别,从而将外来人员挡在外面。”陆继河说,“此外,我们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了社区监控全覆盖,这对好人是保护,对坏人是震慑。”
监控室值班人员胡广泰说,社区还建立了24小时巡防制度,线上视频巡逻与线下实地巡逻相互配合,极大提升了社区的人防水平。
“我们将党的建设作为贯穿社区治理的一条红线,建立了社区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户长的‘五长’共治社会治理体系,极大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很顺利。”陆继河介绍,比如针对治安问题,他们发动13栋楼425户居民安装了47个单元防盗门。记者了解到,针对“案件怎么防”,淄博一是对技防设施精准布建进行明确规定,要求人员出入有门禁,车辆出入有道闸,“雪亮工程”全覆盖,消防设施齐、道通畅;二是要求对社区治安、安全风险精准布控,加强社区专兼职巡防;三是精准构建门卫值守机制和社区共治机制。
矛盾怎么化
分类化解“门诊式”精准“治病”
进入张店区公园街道沁园社区居委会的道路,窄、长、曲折,中间的隔离桩很好地将进出车辆分开,最大限度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引起了记者兴趣。“去年,不少居民反映没有隔离很危险,社区经过征求意见和全面调研,最终设置了隔离桩。”沁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宋远洋说。
沁园社区探索创新“门诊式”矛盾纠纷化解法,对应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化解三个阶段,实现“防患未然为上医 从心出发治未病”“防微杜渐为中医 疏控结合治欲病”“对症下药为下医 釜底抽薪治已病”。上述案例正是“治未病”的典型。
听民情访民意问民需,是“治未病”的核心。宋远洋介绍,社区建有三处文化广场,每月都举办活动,重要的时间节点都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无形中加深居民间感情。“比如,居民反映电动车乱停乱放,社区就建起14个便民车棚;居民反映单元门有安全隐患,社区就筹资安装更换了110个单元门。”
网格化管理是“治欲病”的关键。沁园社区划分为10个基础网格,记者看到,每栋楼上都挂着“网格公示牌”,上面有网格员的照片、姓名、电话、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正在社区散步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有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现在有了事,首先想到的是找网格员、找社区,非常方便。
除了网格化管理,沁园社区的“尚法工作室”也是“治欲病”的重要内容。法律顾问每周五上午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平时则通过微信、电话回应群众咨询。
在“治已病”上,沁园社区的“爱馨室”“心防调解室”“孙爱玲工作室”提供延伸服务。孙爱玲是一位退休党员,除了负责物业管理,她还是一名调解员,居民有矛盾纠纷都喜欢找她。“我和居民熟,大家信任我,遇到纠纷,咱就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处理。”孙爱玲说。
“依托‘门诊式’矛盾化解法,沁园社区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不激化,目前像这样的社区越来越多。”韩国祥说,平安社区建设点多、线长、面广,要抓好抓出实效并不容易,精细精准工程的目的就是找准难点、痛点和堵点,将社区治安工作做精做细,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