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上海市公安局聚焦社区这一城市基本单位,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微信警务室,以“互联网+警务”助力社区平安建设和城市管理精细化。记者获悉,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7万余名群众通过近6000个微信警务室平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并通过系统向全市社区民警提出11万余条线索。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社区治理
记者了解到,微信警务室是建立在微信平台上的工作群,以警务区为基本单位,由社区民警作为群主,市民群众通过读取每位社区民警专属二维码进入警务大厅,实现与所属社区民警一一对应的绑定关系,做到信息可收集、问题可计件、处置可显示、成效可评估。
据警方介绍,与以往社区志愿者队伍不同的是,微信警务室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数据显示:这支队伍中3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35.4%;35岁至50周岁之间的,占总数的37.5%;50周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7.1%,队伍的年龄构成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改变了以往志愿者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的情况。
“年轻人朝九晚五,加班加点又多,社区民警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他们、开通微信警务室后,年轻人有了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警民合作,安全隐患的感知力明显提升。”
虹口分局社区民警沈琳介绍说,去年辖区内有一户居民准备将房子改建成群租房,房子还没装修完工,民警就在微信警务室里接到了情况反映,在联合有关部门上门督促、责令整改完毕后,民警在微信警务室里反馈了处置结果,这一隐患的有效解决,进一步提升了志愿者反映问题的主动性,形成了良性循环。
除了学“马天民”还要学“马云”
“社区民警从警务活动执行者向平安建设组织者的职能转变,除了继承发扬传统的工作模式学习‘马天民’,还要创新科技手段应用学习‘马云’,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进一步提升治理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截止目前,居民群众通过系统共向全市社区民警提出问题线索11万余件。民警根据问题类别细分警务类问题、非警务类问题。其中,警务类问题中较为关注的是可疑事项和可疑人员,分别占40.9%和34.6%;非警务类问题中较为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民生关爱,分别占35.6%和18.5%。民警以这些微信警务室线索为抓手,准确把握社区治安生态,采取针对措施处理群众关切的各类问题。
嘉定某小区的物业保洁张大姐去年3月份成为嘉定分局社区民警顾晓的首批微信警务室志愿者。“一根管子吃开水,两根管子吃药水”,张大姐牢记民警在警情通报会上的这句顺口溜,在日常垃圾分拣工作中愈加留心这种“特殊的瓶子”。8月的一个清晨,张大姐发现了一个烫过洞的饮料瓶,但没有民警说的“两根管子”,一时吃不准的张大姐赶忙拍了照发到微信警务室,不久,该吸毒人员就落入法网。
青浦分局社区民警朱永华在微信警务室和朋友圈里的好友已经有8千多人了。去年4月1日,有志愿者反映朱家角镇某老年活动中心门口一辆残疾车不慎滑入河道,现场缺乏打捞设备,朱永华就在微信警务室中组织志愿者一起想办法、动脑筋,很快就得到了微友的回应,船只、“下水裤”、绳索……在大家的帮助下,600斤的残疾车被拉上了岸。
微信警务室还将进一步拓宽功能
浦东分局社区民警陆菁昀是名“网络达人”。2015年,她接手“洋泾扬警”公安新媒体账号后,用三年时间陆续推出了“小鹿警官说防范”、“值班室的故事”、“警英萃”、网上防范知识竞赛等栏目,在网络上累积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微信警务室成立后,她又把宣传阵地拓展到了微信警务室上。社区智能安防建设需要居民群众的支持,如何凝聚民心,达成共识,减少阻力,她结合微信警务室工作中的每一个事例,向大家宣传社区智能安防建设的重要性。经过努力,今年小区智能安防改造即将开始,她期待社区内的问题将随着物联网向智联网的转换,解决得更快速、更高效。
目前,微信警务室以社区民警和志愿者为主体,以问题感知反馈和提供公共安全咨询服务为主要内容,已经形成了市局、分局(派出所)、全市社区民警、社区4个层级的互动网络平台,是集问题感知、分析研判、组织发动、有效处置等功能为一体的网上警务室。经实践检验,初步实现了信息可收集、问题可计件、处置可显示、成效可评估的运作模式。下一步还将围绕扩大覆盖面、增加功能项、提高体验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通过吸引更多志愿者,接入更多功能平台,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刘理)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zixun/2019-01/16/content_11503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