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网记者 王 春
□ 法制网通讯员 泮海苹 王悠
共享单车随处停放、沿街商铺出店经营、垃圾乱堆屡禁不止、毁绿种菜屡劝屡种、游商摊贩赶了又来难以取证、执法矛盾激化现象经常上演……这些城市中的不文明现象,是城市管理中普遍遇到的难题与顽疾。
杭州市拱墅区小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钟鸣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今年以来,小河街道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大数据的智慧手段,联合中电海康引入全球领先AI技术,推出全市首个行为识别系统,创新“城市眼云共治”模式,通过智慧应用与“街域自治”管理相结合,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眼云共治”模式,即“城市眼”是前端现有监控点位的实时监控;“云”是获取数据后的节点分析;“共治”是线下各方共同参与治理工作。
该模式通过城市眼24小时AI识别,及时抓拍违规信息(图片及类型)通过App推送至网格执法队员,由网格员转到各社区或行业城市眼云共治微信群公开告之,首先由商家自行整改,如无整改则由社区督促整改,如仍无整改则由行政执法力量处置。
目前,杭州已在小河辖区6条主干道、133个点位接入城市眼。为了让识别率达到高水准,中电海康和小河街道花了一年多时间、70余万个标定的研发,有效识别出店经营、流动摊贩等不规范行为,不仅速度快且准确率超过90%。
2018年8至11月,数字城管采集数据1155件,城市眼采集数据49220件,提升42.61倍。
在技术引入提高城管执法法治效能的基础上,如何确保执法效果持续长效不打折?
答案是,关键还需要通过机制引导商户、居民等进行自我参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街域自治。
小河街道提出了社区、物业、业委会、商家、房东、行政执法力量共同来治理的“街域自治”管理模式,由六方力量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制定沿街商铺自治管理工作办法,建立区域云共治微信群,由社区和中队网格员发布违规事件照片,商家随时处理问题,形成“自家孩子自家抱”的管理自觉,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有效减少执法的人力成本支出,也减少了商家和摊贩对违规事实的争议和冲突。
小河街道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云共治回头看,此次整治以提高店家自治为主要目的,所有因出店经营、占道摆放而被暂扣的物品均暂不处罚,由社区负责后续监督整改,若店家连续三日按规定合法摆放商品,即可归还扣押物品,通过打“感情牌”,提高商家自治能力,促进落实长效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良性互动,成为了执法者考虑的重点。
小河社区于丽萍主任说,“在整治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位于和美弄蔬比得蔬菜店屡教不改的情况。后来经社区排摸了解到其老板李国付是一名党龄37年的老党员,随即展开教育劝导,并把他吸收到自治委员会中担任理事一职。”
老党员有了归属感后,主动花费1000余元添置垃圾桶用于环境整改,也作为店家代表提出了整治后带来的电动车无处停放的问题。
杭州市拱墅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孙倪华告诉记者,通过城市眼云共治模式,出店经营、流动摊贩、道路停车等城市管理顽疾等得到有效解决,街域“颜值”全面提升。商家自治和自律的氛围初步形成,社区监督整改的意识开始提高,社区、物业、商家、居民、执法等实现了良性循环与区域和谐。法治、自治、德治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了城市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
法制网杭州1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