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文化构建社会治理同心圆
新时代“五治一体”梅州“枫桥经验”的丰富和发展
编者按
广东梅州围绕“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目标,结合客家文化特色,提出柔性治理理念,坚持“短期靠重典、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思路,在社会治理中厚植传统文化,依托文化推动“善治”,通过优化民生、治安、环境等各方面的服务,从源头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本报今天刊发梅州积极推动法治文化与客家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基层治理丰富“枫桥经验”做法的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以来,广东梅州8个县区中6地刑事警情多天“零发案”,其中平远、蕉岭、大埔更是100多天“零发案”。此前,梅州市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屡屡位列全省第一,并获评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梅州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梅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变”与“不变”的关系,丰富和完善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治理体系,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以“低投入—高稳定”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客家红色土地落地生根,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政治+红色文化
以“政治优势”促“治理优势”
梅州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近年来梅州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势,实现党领导社会治理和依靠群众加强社会治理的双向互补和良性循环。
在粤东地区最早建立地下党组织、朱德等五位元帅曾率部转战过的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红色文化既是传承,也是党群关系的纽带。
不久前,马图村拟修建一条道路,村民饶某因补偿问题多次阻挠,工程迟迟未动工。80多岁的老党员谭冉英表示决不能让无理取闹的歪风滋长,主动登门劝说,以公心打动饶某,道路第二天即动工建设。马图村党支部书记饶富活说,就任支部书记5年多来,村里的矛盾纠纷大多依靠党员和村干部进行调处化解,矛盾从不出村。
龙岗镇党委副书记兼马图村支部第一书记吴敏林说,几年前,留守村民农闲时聚集“搓麻将”成风。党支部发动流动党员、炒茶传承人何运新带着村民开展规模种植,“钱袋子”鼓起来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麻将声也销声匿迹。2014年以来,马图村连续四年刑事案件“零发案”。
梅州充分发挥党员的影响带动作用,鼓励党员做好生产中的“红色引擎”、治理中的“红色引领”,积极开展扶贫、扶智等活动,从思想源头、发展瓶颈入手,通过走“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结合的路子,为解决乡村尤其是老区的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了参考模式。
自治+互助文化
从“单向治理”到“多元互动”
平远县地处闽粤赣三省接合部,全县28个村处于省际交界地区,治安“盲点”较多。当地公安机关针对交界村同属客家地区、有着互帮互助的传统,用文化共性促成治安联动,在三省各接壤村打造由治安联防队担纲的防控中心村,再与邻村、邻省的治安联防队抱团成片,接壤的11个村建立了省际村级治安联防协作防控网。
此举提高了社会防控覆盖面和灵敏度,找到新形势下边远地区实行“网格化”治理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梅州高新产业园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成为“新客家”。园区公安机关推出“民警驻企、问题包干”制度,运用“易接纳、善包容”的传统,赢得了外来务工群体的认同及对社会治理的支持。
“这些年企业用工规模扩大了三倍,而矛盾却降至‘零发生’。”来自江西的裕源织造厂厂长黄辉说。
去年,园区一公司23名员工因工资被拖欠欲堵门表达诉求。民警主动介入引导并协助安排工人新岗位,赢得员工理解,后又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对企业负责人采取强制措施,为工人追回“血汗钱”。据统计,2016年至今园区没有发生一宗到市投诉,以及到省进京信访事件。
梅州将客家文化中邻里互助和包容的传统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通过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让“微治理”释放“大能量”。
法治+崇正文化
变“线性治理”为“网状共治”
崇尚正义、邪不压正等家风祖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梅州人,也成为当地深化专群结合、推动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基础。针对黑恶势力多发生在基层,群众是直接受害者的特点,梅州坚持打击重心下移,以群众路线织就一张天罗地网。
今年,梅州开展代号“1801”的专案收网行动,成功打掉一个以广东省劳动模范、梅州市人大代表、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义章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公安机关广泛发动群众,从外围调查入手,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成功突破主要嫌疑人的思想防线,并抓获同案的李某珊等几十人,扣押非法所得3000多万元人民币,查封、冻结涉案财物一批。
梅州公安今年还开展了“梅安2号”系列行动和破小案专项行动,做到“更快破大案、更多破小案、更好控发案”,截至目前,破获最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电信诈骗刑事案件501宗,同比上升31.5%。
“郡县治,则天下安。”梅州共有2236个村(社区),约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对此,梅州着力推动警力下沉、保障下倾,在软件上为村(社区)发展护航,在硬件上做强基层基础,让基层有职有权有物,运用客家文化“诚信守法”的传统,解决社会治理中城乡发展二元问题,把基层治理的短板变成“潜力板”。
今年上半年,梅州投入2亿元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启动派出所提档升级工作,全市21个示范派出所建设已经全面完成,包括窗口服务、治安防范、警民关系在内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提升。
德治+家德文化
从“内生动力”到“治理合力”
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也是梅州最早推行村民理事会的村(居)。当地把客家人爱面子、讲辈分的宗亲文化运用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把“公事”与“家事”联系起来处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村主任郑淑平说,近年来,芳心村将村32名大学生吸收为理事会顾问,运用大学生在外读书后视野宽广为理事会注入新活力,成为乡村社会治理参与者。“学生出智、长者出面、乡贤出资、村民出力”,赋予村民理事会新内涵,不仅有效化解了矛盾,还被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
相对于法治的“刚性”,梅州同样善于运用优秀文化,以乡规民约为基础,用“柔性”治理的思路提前化解矛盾,降低社会事务的治理成本。
大埔县西河镇新加坡首席大法官杨邦孝的祖居宜斋公祠修缮后,成了法治文化公园的核心元素。而毗邻的当地村民祖屋,则成为讲理的地方。当地谚语称“狗屎好食,官司难打”,每逢村民有矛盾时,村干部都会领着当事双方,经过宜斋公祠后,到祖屋进行调解。2015年至今,西河镇纠纷调结率达100%。
针对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梅州将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平之上,从思想源头减少了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产生,也为辖区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智治+求变文化
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
今年9月,梅州一单位大院发现藏有危险品的可疑包裹,警方通过视频发现投掷包裹的嫌疑人后,利用“猎鹰”系统进行排查,不到一天就锁定嫌疑人并将其抓获归案。虽然嫌疑人拒不交代不法事实,但公安机关依据“猎鹰”还原证据链,以“零口供”将其提请逮捕。
虽然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在打造数据警务、推动智慧公安的过程中,梅州抱着“起步虽晚,但起点不能低”的态度,以超前的意识,加大对基层基础建设尤其是信息化、科技化方面的投入。
2017年,梅州公安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云防”系统,把传统“天眼”资源整合升级为覆盖城区的“云端”可视化平台,开启智慧新警务建设的新进程。今年,梅州市又将数据融合共享惠及基层,研发了集车辆和人脸识别于一体,自动锁定人、车轨迹的“猎鹰”系统,并装备到派出所一级,有效提高了视频甄别和办案效能。
随着社会治理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梅州充分发扬客家文化中开拓进取的精神,牢牢把握大数据发展趋势,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标,以“智慧新警务”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打、防、管、控、建、服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把信息互联的“最大变量”转变为基层治理的“最大增量”,培育基层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今年梅州又研发了“便携式自助办证终端”,整合交管、户政和出入境数据3.9亿条,对接专业和共享系统共78项,实现窗口办证数据跨警种100%共享。其中,民警“拎包式”上门服务可实现“0跑动”,自助办证最多只跑一次。今年9月,这一项目获邀参加全国“智慧政法”创新项目博览会作经验介绍,并于日前获得“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基础革新奖一等奖。
记者手记
梅州通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以文化人”作用,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家文化”、法治文化、数据文化融合,从源头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形成“全民治安”的良好氛围,构建起社会治理的“同心圆”。
梅州以和衷共济的传统文化,构建覆盖全市的基层自治网络,把文化的共识转化为共建的基础,夯实“平安细胞”根基,进一步提升文化在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科技化、精准化方面的功效,为山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早日形成。(邓新建 邓君 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