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应城打造征地拆迁“刘杨模式”

时间:  2018-11-21 13:34
电线像蛛网,村民老旧房,噪音污染大,成天灰蒙蒙。指着社区老照片,湖北孝感应城市四里棚街道刘杨社区副主任刘兵跟《法制日报》记者回顾着以往。
 
如今,刘杨社区换新颜,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美丽村、富裕村。改变,起自于“四组一街”795户居民及16家企事业单位整体搬迁。
 
如何把“天下第一难事”办成群众满意的实事?
 
应城市委、市政府充分发动群众自治,成立刘杨社区搬迁安置(项目建设)专业调解委员会,不仅让村民提前半年入住新房,而且没有一起强拆,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2017年9月,应城市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实现全国综治先进“六连冠”,四夺“长安杯”,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刘杨社区充分依靠发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将矛盾化解在农家,打造了和谐征地拆迁‘刘杨模式’,实现了经济提升、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三丰收’的良好效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孝感农村地区的生动实践。”孝感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陈显说。
 
找好带头人
 
124平方米的房子,共有三室两厅,装修简约大气,各类家电一应俱全,一家五口居住其中,宽敞又舒适。
 
在刘杨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七海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居民周文明的家里。
 
“当初搬迁工作能够顺利启动,多亏了他!”见到周文明,王七海高兴地说。听到主任的夸奖,周文明露出腼腆的笑容,他是刘杨社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1年初,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筹集资金13.7亿元全部投放应城,并追加3.3亿元实施扩能项目建设。根据国家环保要求,距其铵槽车间方圆600米以内的刘杨社区795户居民必须搬迁。其中,距离最近的刘杨社区小周湾42户村民必须在年前一个月内搬迁。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破题?
 
时任刘杨社区党总支书记田仕俊想到了周文明——小周湾为数不多的共产党员。“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屋,我们内心还是有怨言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同时又是新都公司老员工,要为大局服务。”周文明说。周文明率先搬进了社区临时安置点,并协助居委会积极动员村民搬迁。
 
小周湾的顺利搬迁,让田仕俊看到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的作用。
 
按照孝感市大力推行的各级综治中心牵头,法院、检察院等5部门相互配合,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1+5+X”多元化矛盾化解机制,刘杨社区成立了搬迁安置专业调解委员会,广泛吸纳群众中的老党员老干部、离退休教师、社区贤者等为成员,组建志愿者调解服务队伍,让调解触角进入乡村末梢。
 
调委会志愿者张德金是退休教师,也是家族话事人,其家族户数占据全村半数以上。“我家房子在国道边上,地段好建得也漂亮,这么好的条件我都主动拆了,那些条件不如我的,还有什么理由不拆?”张德金说。
 
“通过乡贤带头示范,影响和带动家族成员、邻里乡亲,潜移默化化解搬迁安置矛盾,充分发挥了群众自治。”应城市综治办主任李志立说。
 
矛盾全化解
 
头发花白面色红润,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从周文明家回到社区居委会,记者见到68岁的退休村干部、调委会志愿者刘想发。
 
开门见山,刘想发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4个儿子,却只有3套房子,一度让村民万想发寝食难安。
 
万想发在刘杨街自建一栋四层高楼,按照规定,无论拆迁户房屋大小、新旧,都可按1:1方案还建1套以上新房,但最多只能还建3套。
 
刘想发得知情况后,经过调查摸底,发现这种问题并不鲜见,如不及时解决将难以收场。他立即向社区反映,再由社区向市拆迁办反映,经反复协商,万想发最终以每平方米1500元的成本价多买了一套房。
 
“房子怎么拆怎么补,房型怎么设计,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我们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定,在法律框架内尽可能满足群众诉求,将矛盾扼杀在摇篮。”王七海说。
 
拆迁之初,刘杨社区就收到群众提出的30多个拆迁安置方案,由市、镇、村、企联合组建的折迁专班和群众一起研究,确定5个初步方案,再由群众投票,选定最优方案。
 
在房屋设计上,充分采纳群众意见,将简装房改为毛坯房,并对每平方米补助80元装修费,避免二次装修的不必要成本增加;在分房方案上,最初是抓阄分配楼栋,后根据群众意见,改成集中电脑摇号……
 
“房屋拆迁还建最怕不公开不透明,我们一切商量着来,力求找到问题最优解,让群众感到公平。”四里棚街道办事处综治办副主任陈军红说。
 
为了更好地搜集社情民意,刘杨社区经常安排调委会成员走访巡查,实地发现问题,现场排查矛盾,及时上报汇总,将搬迁安置工作的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在农家。
 
村民程桂新一家外出打工,虽已签订拆迁合同,但尚未搬离,拆迁人员拆除邻屋时,不慎将其屋顶打穿,引发其强烈不满。王七海带领调委会成员主动上门向程桂新赔礼道歉,称社区并非“强拆”。
 
经调解,社区请来专业评估师评估程桂新所受损失,按协议依法赔偿其1.6万元。
 
据统计,自搬迁安置工作开展以来,专业调解委员会共调处矛盾87起,其中群众性自我调处达到58起。
 
提供优服务
 
午后,天空突然飘起小雨,驱散了连日暑热。雨中,一幢幢浅灰的还建房在绿植掩映下愈发雅致。放眼望去,道路干净整洁,两旁停满各式轿车,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
 
“在刘杨社区,专业调解委员会不仅是矛盾调解者,还是服务者、建设者。”王七海告诉记者,调委会对于宜居家园的建设意愿,被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打造刘杨城市新社区;对于社区便民服务的要求,推动社区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现在的刘杨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办证缴费、看病就医、上学读书、务工就业、居家养老,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
 
2014年,795户居民搬进了新居,专业调解委员会依旧发挥作用。
 
“以前调解以征地拆迁为主导框架,现在调解重心发生转移。调解人员除了调解日常矛盾外,还成为乡风文明引导员、监督员。”四里棚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熊俊武说。
 
其中,刘想发被选为刘杨社区红白理事会会长,他给记者又讲了一个故事。
 
前不久,社区居民刘作林的母亲病逝,夫妻俩因丧葬费等闹矛盾。刘想发主动上门调解,并向社区反映情况。
 
按照农村风俗,老人去世后要安放两日再送去火葬。经协调,社区为刘作林腾出一个地下室安置老人灵柩,刘想发再到各家做工作,为其腾出一个停车场办酒席,大大节省了开支。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朝阳说,刘杨社区搬迁安置专业调解委员会不仅仅是群众性调解组织,更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重要载体,引领村民建设美丽家园。
 
□ 记者手记
 
“奇迹”。这是记者在应城采访时频繁听到的一个词。
 
应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陈朝阳这样说,刘杨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七海这样说,退休教师张德金也这样说……
 
795户村民拆迁,没有出现一起强拆,也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的确是个不小的奇迹。
 
美丽的刘杨新社区,是践行“1+5+X”多元化矛盾化解机制结出的硕果,是“枫桥经验”在湖北农村地区的生动实践。
 
发动和依靠群众既是“枫桥经验”的真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刘志月 刘欢)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