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江苏溧阳法治惠民扮靓乡村“高颜值”

时间:  2018-10-22 11:45
德法融入美丽乡村,上黄宪法长廊、竹箦商业法治园、南渡法治信义广场等以德法为灵魂的阵地,让村民在家门口接受德法熏陶;
 
法治扮靓乡村阡陌,水清河畅,波光粼粼,绿色驳岸,人水和谐的生态田园中,一条条以弘扬法治为主题的标语成为旖旎的风景;
 
破解农村治理难题,全市219个行政村成立“百姓议事堂”,闻民声、解民忧、议村务、促新风,激活村民参与法治实践的“末梢神经”……
 
秋风送爽,稻菽飘香。走进溧阳乡村,一幅幅主题鲜明、布局严谨的法治画卷徐徐展开,让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学法用法的魅力。
 
“法治惠民释放乡村振兴‘高颜值’,生态乡村舒展绿色文明新图景。”江苏溧阳市司法局局长戴一平介绍,今年以来,溧阳市聚焦新时代乡村振兴主战场,深入推进和谐乡村、法治乡村、文明乡村建设,一曲法治铺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在溧阳的广袤乡野激荡响起,广大农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渐成风尚。
 
普法先行,“绿色乡村”沁人心脾
 
以“四好农村路”为载体,连接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的溧阳“1号公路”,自然景观和法治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河面开阔的芜申运河、丹金溧漕河碧波荡漾,河面倒映蓝天白云,往来船只川流不息,两岸一排排绿柳、白杨等树木迎风而立,成为河畔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
 
“公路带变成风景带,风景带催生法治带。”溧阳市竹箦镇余桥村党总支书记、河长陈永球告诉记者,眼前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画卷的优美风景,得益于法治宣传。自担任“河长”负责管理辖区10.37公里河道以来,让他感触最深的是通过依法治理,改善了水质,水浅之处清澈见底。
 
为让河流再现碧水荡漾,陈永球坚持普法不辍,通过制定《河道管护村规民约》、组织法律明白人培训、走村入户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开展“提升环保意识,保护美丽家园”主题宣传活动,为广大群众普及环保知识。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解决水资源污染困局的“钥匙”,如今“河水有问题,河长来处理”,成为百姓共识。
 
打好法治牌,唱响“绿色歌”
 
为打造绿色乡村新样本,溧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在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重要作用,将法治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采取领导带动、宣传发动、政策推动、部门联动,与环保局、安监局、交通局、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普法方式从过去司法行政部门“独唱”变为党政群、执法单位、企事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创新实施乡村“指尖普法”。开通74个普法微信微博,利用全市175个行政村建立的“法润民生微信群”平台,推送发布与建设美丽乡村有关的动漫、公益广告、法治微电影等,多角度、全方位解读《水法》《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法治宣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让环保法律知识渗透群众心中。
 
文化铸魂,“法治大餐”赢得点赞
 
“假冒伪劣农药会给农户带来很大伤害。”8月22日,溧阳市上兴镇蒲村村民吴老汉仔细辨别家里的农药后表示,昨晚看《平陵茶馆》电视节目,才知假劣农药能引起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如果食用中毒,使用农药的农民要受经济处罚,情节严重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平陵茶馆》是溧阳电视台改版升级以溧阳方言为载体的谈话类节目,专设“法律小知识”版块,因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农民胃口,吸引群众眼球,成为农村法治宣传的良方妙药,受到农民朋友的青睐。
 
为适应新时代普法工作要求,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溧阳市进一步巩固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普法载体,打造传统普法传播载体升级版,开设《方圆之间》《每周说法》等多个电视普法专栏。用“以案说法”“身边人说身边事”等形式,定期播放《法治大讲堂》《交警直播室》《唐警官说法》《市场监管之声》等广播节目。在溧阳时报专门开辟《天平》《清风溧阳》等以案释法专栏及环保、消费者权益等专版,向农民群众传递与之息息相关的法律和生活生产知识,为农民听众架起了“普法”的桥梁。
 
聚焦普法重点,利用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春节返乡等时机,运用“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基地、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每年集中开展“送法进乡村”等法律法规宣传110多场次,实现农村法治宣传纵向沿伸到底,横向落实到边。
 
让法治在丰收的田野上放歌,构建以法治书画、法治歌曲、法治动漫、法治故事等为主体的作品资源库。以“法润溧阳”惠民活动为主线,拍摄《史氏家规家训》宣传片,创作大型法治题材《回家》,组建10多支民间法治文艺宣传队,利用春节、“4·8”司法活动日、重阳节、“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时间节点,以情景剧、锡剧、相声、小品、诗朗诵等艺术形式,在乡村巡回演出。激昂的鼓点、悠扬的唢呐、曼妙的秧歌,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法治文化的大餐。
 
普治并举,文明乡风浸润民心
 
宽敞的村道洁净如新,房屋错落有致,一溜的路灯沿主次道路整齐矗立。随意走进一家农院,花草斗艳,绿意满院,让人赏心悦目。很难想象这如画的乡村美景不是绿色生态宣传片,而是新桥村“集中开展整治环境、扮靓美丽宜居乡村”的真实写照。
 
“美丽新桥似鲜花,生活不比城里差。男女老少齐动手,法治文明润万家!”看着路两旁绿树成荫、装扮一新的农家小院,设施齐全的法治文化广场,溧阳市戴埠镇新桥村党支部书记陈朝晖难掩激动:“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桥村加大普法力度,全村动员,深入开展“五美联创”,人人参与治污水、治垃圾、治农厕,拆除村内残垣断壁,整治乱堆乱放,绿化村居道路,修建法治文化墙,群策群力画出美丽乡村“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域一特色”的曼妙身姿。
 
“回响渔歌问答,飘送稻花馨香,‘开满鲜花的村庄’又何止新桥村。”溧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叶文武告诉记者,擦亮山水底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护美乡村绿水青山,守牢农民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法治这座靠山。
 
法治吹开文明花蕾,文明浸润法治乡风。近年来,溧阳市以打造“崇德尚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新村为目标,坚持“立”“破”并举,实施“普治融合”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建立家规家训、从政八德主题场馆。运用乡贤文化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在农村定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十佳善美母亲”“十佳好婆婆、好媳妇”“10户崇德尚法善美家庭”等评选,一系列“德法涵养文明”活动的实施,成为淳民风、润乡风、促政风的重要抓手。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乡村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溧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爱文说,近年溧阳市大力实施“村规民约、自治章程”承诺践行活动,创新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百姓议事堂”,实现全市区镇、街道和村居全覆盖。埭头镇埭头村被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市112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19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省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51%、100%。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坚实支撑,使农民的乡村生活更加和谐安康。(张全连 蒋军明  施为飞)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zixun/2018-10/14/content_11488881.htm)
来源:江苏法制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