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法务”向家庭延伸让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江苏做深做实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闻名遐迩的无锡水蜜桃有个卡通形象“桃娃”,如今成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公共法律服务饱含法治文化元素的特色品牌。
就在前不久,惠山区司法局将覆盖到全区188个村(社区)的“法润企业”微信群和129个“法润民生”微信群进行技术创新,植入“桃娃”智能法律机器人,对群众如何享受到贴身法律服务有了新创新。
“如果居民有法律问题,只需要在群里@桃娃,就可以获得机器人准确详细的回答,而机器人的敏感信息智能预警功能,还能对群发广告进行警告,并直接@群管理人员,提示加强对微信群管理。”惠山区司法局局长浦明锋介绍说。
“桃娃”智能法律机器人的功能不止于此。合同签订、劳动用工、民间借贷、电信诈骗等热点问题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风险提示,实现智能前台客服、信息群发群推、服务线上申请办理、数据采集分析研判等智慧功能。
而线下,惠山区将全区84名司法行政工作人员、122名律师、65名法律工作者、508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加入115个村(社区)对应的微信群,并建立由“法律服务员和人民调解员”担任小区法治楼道长的线下服务机制。
这一被称为“双微双员”的“线上+线下”“现场+远程”公共法律服务双通道,真正激活了基层法治建设的“末梢神经”,既满足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享受零距离法律服务的需求,又让不少心存疑虑的居民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无盲区的实用与便利。
4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司法厅在无锡市举行全省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包括南京江宁、无锡惠山、常州金坛、苏州太仓等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的最新创新建设成果,向全省市县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进行推介展示。“这些创新都来之于实践但不限于实践、来之于基层又不限于基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省推进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可贵的经验,丰富了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内涵。”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王君悦评价说。
从2011年11月江苏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到2018年着力推进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江苏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始终抓住了体系化建设、信息化引领、项目化推进的“牛鼻子”。
从建立覆盖到乡镇街道的实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化体系、培育发展公共法律服务社会组织到将公共法律服务列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智慧法务”系统化改造和推进……7年来,江苏省司法厅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享受普惠均等的法律服务过程中砥砺前行,新招、硬招迭出,在系统化、常态化、规范化上做深做实。
2018年4月4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18年底前,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部配备,12348江苏法网和12348热线平台建成运行;2019年底前,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实体服务平台全部建成运行;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全覆盖、多层级、标准化、高效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打好基层司法行政服务组合拳,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贴身法律服务,需要各地结合各自实际,把本地县域范围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抓紧抓好,以创造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经验。”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柳玉祥认为,只有深入查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短板,认真思考“实体平台建好了是否还存在等上门、下不去、不实用”“网络平台搭建了是否还存在不知晓、不会用、用不好”“服务队伍建立了是否还存在跟不上、不融合、不贴近”等问题,坚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才能真正推出一批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据了解,按照江苏省司法厅对县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新部署,要求立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为总目标,以实现县域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全面融合为抓手,全面推进实体平台规范化、智慧法务便捷化、微法务精准化、社会组织参与系统化。
明确加快服务资源由集中向一线全面覆盖拓展、服务内容由单一向整体联动拓展、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智慧型拓展,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跨越。
“县域公共法律服务处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最前沿,是整个服务体系的根基,也是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的关键所在。”柳玉祥说,要着力解决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服务资源延伸不够、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不断丰富服务产品,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能力,千方百计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向群众延伸,以更优服务、更大作为提升县域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江苏样本”。
按照部署,江苏将通过坚持实战导向、创新导向、需求导向、共建导向,全面增强县、乡、村三级实体平台“主干道”建设,并借助在智慧法务系统研发中的全国领先优势,为群众提供“个人定制式”服务,发展县域“网上司法”,开展“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全面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自助式、点单式服务新模式,加快推动网络、热线与实体平台的融合发展,构建县乡村一体连通的智能法律服务模式,并将“微法务”向楼栋、村组、群众、家庭延伸。(丁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