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首都群众安全感指数屡创新高
北京公安强化改革推动万名警力前置基层一线
“97%”,这是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北京市群众安全感最新的调查指数,相比2016年,这个指数再度上涨1.4个百分点。自2015年,首都群众安全感指数已连续3年屡创新高。对于肩负首都政治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重任的北京市公安局来说,连续攀升的满意度指数既是荣誉,也是方向,这背后是北京市公安局坚定不移推进公安改革,向改革创新要警务质效的决心和努力。
记者了解到,按照“做精机关、做专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思路,北京市公安局推动万名警力前置基层一线,以“金字塔”型警力布局为基础,全面推行派出所“两队一室”和“7×24小时”基层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带来了见警率的大幅提升和可防性案件的大幅下降。同时,创新构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基层所队案管组”执法办案管理体系,不断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提档升级。
体制机制改革大刀阔斧做强基层
何达是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劲松派出所副所长,自从派出所去年全面启动“两队一室”改革以来,他就又多了一个新身份——“第二社区警务队队长”。这个身份可不只是个名头,何达一下子感觉自己的责任重了不少,而这份责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守土有责”。
劲松派出所辖区紧邻北京东三环,辖区面积大、治安环境复杂、流动人口多,可此前的社区民警只有18名,工作开展难免捉襟见肘。“两队一室”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所长李朋昆告诉记者:“按照改革要求,我们把辖区划分为四个大社区,每个社区由一个社区警务队负责,队内3人为一组、3组为一队,由队长、副队长统管。社区内还细分网格,每个网格的管理责任都落实到了具体民警,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同时还能联合作战,形成合力。”
记者了解到,经过警力前置及派出所警力配置调整后,目前劲松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已达到48人,保证了社区管理的全覆盖和精细化,且四个社区内都建起了“7×24”社区警务室,可全天候为群众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派出所还建立了综合指挥室,作为“最强大脑”担当分析研判和统筹调度职能,另设打击办案队专业高效开展打击办案工作。据统计,改革至今,劲松辖区“入室盗窃”警情比上一年度下降了42.9%,平均每天接报110警情下降六成。
劲松派出所的成绩在首都公安系统并非个例。北京市公安局人口总队副总队长张宏志介绍说,“两队一室”改革打破了以往派出所警种划分过细的局限,明晰了每名民警的责任,同时也将派出所的工作模式从以值班处置为中心转变为以属地管控为中心,大量警力下沉到社区,实现了全市派出所110警情和发案率的双下降。“改革后,平均4个民警共管一个社区(村),保证了社区警务工作不断档”。
在首都警方的警务改革进程中,优化体制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始终被作为推动改革的“牛鼻子”。据了解,就在做大做强基层派出所的同时,市局、分局层面的机构编制优化调整早已先行一步,其中市公安局按照突出核心职能、整合相近职能的要求,职能部门和直属机构总量精简了29%,解决了职能交叉、分工过细的问题;各分局层面则按照必设机构加选设机构的“10+X”模式,由各分局自行进行优化组合。
北京市公安局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三个层级自上而下的优化,北京警方完善了更加符合实战需要的“金字塔”型警力布局,分局和派出所警力占比分别增加到了70.8%和46%,职能规范清晰、机构精简高效。
全流程规范执法构建“精品办案”流程
体制机制改革的顺利落地为提升警务效能奠定了基础,而以执法办案为核心业务职能的公安机关,始终没有放松对现代警务发展趋势和社会治理新要求的回应,构建起了与“一办到底”模式相适应的全新执法办案管理体系。
2015年10月,以“一站式办案、合成化作战、智能化管理、全流程监督”为特点的“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在首都公安系统全面铺开,担当起“执法中枢”的重要作用,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新理念正不断将这项机制推向完善。
在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内,刑事速裁法庭和法律援助律师等服务职能已先后“入驻”,公检法司机关紧密衔接,推出认罪认罚案件“48小时全流程流转”的全新工作模式,大幅提升了此类案件的办理效率。物价鉴定、人身伤情鉴定、未成年人社工帮教等越来越多的服务管理职能也正逐渐“植入”到北京各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内,使其龙头牵动作用越发明显。
而在基层,“案管组”作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指导、支撑、监督职能在执法办案一线的延伸,如今已成为每个承担着执法办案任务基层所队的“标配”。从当事人到派出所报案开始,“警情、案件、场所、物品、卷宗”五大执法核心要素就都在专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下,即使是办案民警提取案卷也要经过指纹识别、人像采集、二维码扫描等一系列程序确认,所有环节均严格规范。
北京市公安局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案管组”与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在两个环节同步开展监督检查,把前段分散在不同环节的执法要素整合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成为基层的“执法大管家”,推动执法办案全流程的规范化运作。
据了解,“案管组”改革全面推行两个多月就已初见成效,如海淀分局北太平庄派出所案管组今年以来共预警提示各类执法隐患问题372件,及时整改369件,整改率99.19%,查证问责27件,警情超时处置实现历史最佳。
“软实力”与“硬手段”创新发展同步推进
对于北京公安的警务改革来说,“做实基础”有着丰富的内涵,警务效能的整体提升,不仅仅依赖于体制机制的科学设计和大胆变革,更重要的根基还在于民警队伍执法能力的全面提高。正因如此,在北京公安的改革蓝图中,教育训练改革同样是精彩纷呈的一环。
在朝阳分局,每年一次的基层民警大轮训正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课程内容日益丰富,课程设置紧贴实战。“在繁华街道中央,突发持刀砍人事件,由你带领民警现场开展处置……”不久前的一次对抗性训练中,实战模拟考核成为对民警培训成果最直接的考量。教官端坐一旁,细致观察并记录下考核现场,民警指挥调度、分工负责、规范处置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场景,在朝阳分局“民警训练营”如今已司空见惯。
记者从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了解到,北京警方的教育训练工作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创新。其中,从全局各警种、各部门抽调警官集中备课,专门围绕现场规范执法的要领、细节、常见警情及问题应对处置等核心内容,形成系列精品课程。同时,各局属单位还纷纷设立“警察训练营”,安排专业教官团长期驻扎,广泛开展实战化培训教育。此外,市公安局还通过网上培训专栏、编写规范执法口袋书、坚持“每周训练日”等培训方法,将教育培训与民警日常工作紧密集合,贯穿始终。
通过“常态学、常态训、常态考”的全新执法培训,首都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与警务实战能力大幅提高,2016、2017年度,在全局抓人破案逐年上升的情况下,110群众投诉和民警受伤数已连续两年“双下降”。
教育培训着眼的是队伍“软实力”,而科技信息建设则是首都警务改革的“硬手段”。围绕智能化建设和公安大数据战略部署,北京公安首先在“平台”打造上下功夫,全面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数据的一体汇聚、联通共享和全警应用,警务大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警务实战。同时,围绕打击重点,着力打造专业化办案平台,通过开展刑侦专业平台、反电信诈骗平台、资金查控平台、禁毒专业研判平台等专业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与效率。仅2017年,北京警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就为群众止损19.8亿元,破获北京及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及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比分别上升50%和30%。2017年,北京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总量达到5年来最低。
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首都公安改革将继续强化自我革命精神,坚持补齐短板、加固底板,以改革效能最大化为主线,深化体制性、基础性关键领域的改革,确保不断取得新成果、呈现新亮点。”(黄 洁 董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