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全民参与,构建张家港“大平安”

时间:  2017-11-17 11:32
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在平安法治城市建设方面也毫不逊色:在2017年9月举行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张家港市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并已先后3次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先进集体,获得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一连串国家级荣誉背后,是张家港紧紧围绕“全国领先、全省率先”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大平安版图”,大力实施“四大创新工程”,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意识,扎实推进“平安张家港”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扎实举措。2013年以来,张家港市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6%以上,保持苏州第一、全省领先,成为了一座文明和谐、安康宜居、民富民享的现代城市治理的样板。
 
新市民成平安创建重要力量
 
外来流动人员管理始终是城市管理的难点。
 
今年9月的开学季,从辽宁到张家港创业的新市民丁亮亮的孩子乐乐,和其他获得“积分入学”资格的5166名新市民子女一样,迈入了心仪的学校,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
 
“张家港的新市民积分管理政策真的非常好,我一直在努力赚取积分,今年能让孩子成功进入公办学校,全家人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丁亮亮说。
 
2012年张家港市首创的“新市民积分管理”模式,如今已经在全国多数城市推行。张家港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黄亚平介绍,这项覆盖“入户、入医、入学”的外来人员管理模式,自实施以来已经有36499名新市民子女获得入学资格,42000名新市民子女获得“积分入医”资格,通过积分申请将户口迁入张家港市的有1002人。
 
通过积分管理,让新市民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使张家港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
 
黄亚平介绍,通过积分管理中突出项目的加分和扣分比重,引导新市民提个人素质、树文明新风、比社会贡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积分管理将户籍与市民待遇逐步剥离,缩小了新市民和张家港本地居民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顺应了中央关于户籍管理的实践探索,提高了新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区自治夯实平安创建根基
 
最近,张家港市经开区(杨舍镇)金塘社区的党支部书记高丽萍天天盯着手机,10月16日,社区微信公众号“和合金塘”发布了消息,邀请所有社区居民加入微信群“我的金塘我的家”,短短两天,群人数已经突破两百,但是距离小区常住人口3000多人的数字而言,还是有些遥远。
 
金塘社区是一个动迁安置小区,由7个村的部分动迁农户组建而成,常住加流动人口有近7000人,庞大的数字令本就不易的社区管理难上加难。
 
“之前,我们推行的社区议事会确保了群众的话语权,通过选举产生的9名议事会成员让‘群众直话群众事’。”高丽萍说,“如今,我想超前一步,把议事会‘升级’,把大多数常住居民都拉进微信群里,线上议事和线下议事相结合,有什么问题大家提,办法大家想,切实增加居民对自治的参与度。”
 
张家港市有153个农村社区和135个城市社区。2017年5月,在张家港市民政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年内49个试点村社区完成议事平台搭建。截至9月,张家港市试点社区已通过社区协商解决了700余件微实事,百姓满意度持续攀升。
 
张家港市还积极探索实践“社区+志愿者”的居民互助模式,即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组建由居民志愿者组成的特色志愿服务社团,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居民互助服务,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增强社区居民对“我的社区我的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3万平安志愿者守护平安
 
10月19日14时30分左右,在张家港市塘桥镇南京路和镇中路交叉路口的交通执勤岗亭内,已有10多个文明交通志愿团队队员在这里等候。半小时后,30名志愿者聚齐,随后被分散到附近4个学校开始平安护学执勤。
 
“自从交警志愿者来指挥、疏导车辆后,我们学校周围的拥堵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塘桥初中校长顾松鹤说。
 
除了做护学路上的守护者,这个志愿团队队员还每半个月走进社区、学校开展平安交通、消防安全宣传,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万人大巡防、交通大整治等活动的重要力量。
 
张家港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周钧介绍,类似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全市已有36支,吸纳了4.3万名平安志愿者参与,覆盖了交通、民防、环保、公安等诸多行业,形成了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平安志愿者服务体系,有力提高了平安创建的群众性、参与性、自觉性。
 
此外,张家港市还通过不断创新人民调解机制,建立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行常态化矛盾纠纷预警研判和排查化解,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创新实施“律师进所”、村(社区)法律顾问等多元调解制度,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多年保持99%以上。(丁国锋 孙丽娟 徐健)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