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综治要闻

当前位置:主页 > 政法综治要闻 >

陈一新:着眼把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 打造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部”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举行首次

时间:  2020-10-22 16:43
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召开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第一次交流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部署和郭声琨同志要求,交流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经验成效,推动试点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会上指出,今年以来,中央政法委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印发《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引》,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各地科学制定试点“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积极推进、大胆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中央政法委机关领导班子成员,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以及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市域社会治理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上,杭州、福州、深圳、成都、兰州等5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党委政法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陈一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标对表,纠偏防错,查漏补缺,开拓创新,解决好市域社会治理的认识、领域、主体、方式四大问题,推动试点工作高质量发展。

 

陈一新提出解决四大问题有哪些具体内容,长安君在此详细介绍。
 
市域社会治理的认识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对于为什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解不深,往往将市域社会治理等同于基层社会治理,在谋划试点工作时未能把握市级主题、发挥市级优势、突出市域特点,导致工作目标不明、着力点不准、推进力度不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市域是宏观与微观的转承点,更要成为撬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市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市域层级关键。市域处于国家治理的中观层面,既是国家社会治理大政方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者和推动者,是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部”。市域地位重要。市域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汇聚节点,政治经济资源集中,对基层的辐射力、影响力很强并较为直接。市域作用独特。与县域相比,市域社会治理对象更多样、治理风险更重大、治理资源更丰富,一些重大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市域层面统筹推进、中观指导、真抓实干;与省域相比,市域对基层情况更了解、指导更直接、管理更具体、行政更高效,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落实需要市域拿出实际操作方案和具体落实举措。要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撬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点来抓,以“市域之治”助推“中国之治”再创新奇迹。

 

——市域是重大矛盾风险的集聚地,更要成为重大矛盾风险的化解地。现实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重大风险往往在市域产生汇聚,如何将其化解在市域、不再外溢扩散,已成为亟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把风险化解在市域优势强。市域具有最优治理半径和最大政策边际效应,是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化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把风险化解在市域效率高。市域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重大矛盾风险的资源力量和统筹能力,可以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处置。把风险化解在市域影响小。市域是防止风险外溢扩散上行的重要关口,将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可以防止单个风险演变为系统风险、局部风险演变为全局风险,助力巩固全国稳定“基本盘”。要管控好集聚性扩散性流动性风险,把一市一地的平安汇聚成国家长治久安。 

 

——市域是具有较多行政资源与较强执法司法能力的综合体,更要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集成体。市域社会治理有独特的功能优势、治理能力和运行规律,不能将其等同于基层治理,也不能把基层治理的做法经验直接简单套用于市域社会治理。市域在行政上有更高阶位。在社会治理中,市域属“前线指挥部”,而基层是“前沿战斗堡垒”。市域直面基层一线,直面社会治理各类问题,具有快速研判信息、广泛调集力量、紧急协调处置的天然优势。市域在资源上有更多统筹余地。设区的市无论在人口规模、经济体量、地方财政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具备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多样的资源手段。市域在法治上有更多手段。设区的市具有相对完备的立法和行政司法权限,可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具有更大更灵活的自主创新探索政策法律空间。要充分发挥好特殊资源优势,加强探索创新和系统集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制度成果。
 
市域社会治理的领域问题
 
 
 
从目前试点情况看,一些地方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外延把握不够准确,把“市域社会治理”拓展为“市域治理”,将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等内容都纳入进来,导致工作“无所不包”,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现象。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着眼“社会”领域,着力把大矛盾大风险控制在市域、化解在市域,确保不外溢不扩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思路,推进城市安全发展”。要提高风险洞察、防控、化解、治本、转化能力,以市域平安夯实全国平安的坚实基础。
 
 
 
市域社会治理要重点防范以下五类风险:

 

——防控化解政治安全风险。加强市域维护国家安全力量、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治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严密防范、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坚持严打暴恐常态化,严防发生暴恐袭击事件。

 

——防控化解社会治安风险。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胜战,持续推进“六清”行动,深入谋划“六建”工作,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化。紧盯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因地制宜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创新和完善打击犯罪的新机制新手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防控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制度,发挥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方式作用,更好地实现案结事了。推行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县领导干部每月下基层接访制度,认真负责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最大限度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当地。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防止发生个人极端案事件。

 

——防控化解公共安全风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机制,加强重点物品、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措施,强化道路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常态化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特别是严防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和境内反弹。

 

——防控化解网络安全风险。依法打击网络黄赌毒骗、涉枪涉爆等突出违法犯罪,提升监测发现能力,坚决打掉网络黑灰产业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依法打击侵犯公民隐私、窃取数据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筑牢智能安全屏障。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落实“三同步”工作机制,稳妥处置各类涉法舆情,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斗争主动权。

 

从这次疫情防控看,市域社会治理组织动员、协调配合、应急处置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从平时转为战时极不适应。要牢固树立“平战结合”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战备意识,提升实战水平,确保“平时好用、战时管用”。要建立平战结合的体制,组织社区干部、下沉干部、居民骨干、物业职工等力量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尤其要把辖区内所有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员编入基层网格,探索平时植根群众发挥作用、战时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新体制。要建立平战转换的机制,科学制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一旦发生重大风险,确保敢打能赢。
 
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多方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制度安排不够完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还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合力。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各方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横向构建起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好善治指挥链,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强化党委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市域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地方党委要切实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把市域社会治理列入党委重要议程,加强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发挥党委政法委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等作用,调动各部门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和各方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突出政府负责。政府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将该由政府负责的事务管好、管到位,当好公共规则制定者、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秩序维护者、共建共治促进者。持续抓好“放管服”等改革措施的落实。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战略、政策、规划、制度、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严格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构建指挥高效、反应灵敏、行动有力的市域应急管理体系,运用法治方式和现代科技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鼓励支持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重视群团助推。创新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改进群团组织工作作风,提高群团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把适合群团组织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按照法定程序转由群团组织行使,拓宽群团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枢纽”作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联系服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加大社会协同。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相统一,对社会组织依法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完善激励、惩戒和退出等制度机制。改革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重点扶持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治保维稳类等社会组织,发挥它们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促进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利用技术、数据、人才优势参与社会治理。

 

——发动群众参与。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丰富民主协商的形式和载体。拓宽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创新组织化管理和联络动员的制度机制。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网络空间以及自由职业者等新兴群体的群众工作,构建“社会共治圈”。
 
市域社会治理的方式问题
 
 
 
目前,一些地方对市域社会治理规律认识把握不够,存在碎片治理、被动治理等问题,往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忙于当“救火队长”,不善于创新治理方式破解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着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上。这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市域社会治理要“讲政治”,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更好体现“中国之治”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本质特征,要善于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要深刻认识政治引领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现“中国之治”优越性最鲜明的特色标志,自觉把政治引领落实到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科学政治理论凝聚市域社会治理思想力量,坚持不懈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坚持不懈引导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坚强政治领导厚植市域社会治理优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工作优势。以正确政治路线引领市域社会治理方向,制定执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政方针、部署推进重大战略、研究确定工作措施,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都必须自觉同党的基本路线对标对表。

 

——市域社会治理要“讲法治”,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更好体现基本方略进步性。当前,市域社会治理“法不够用”“法不好用”“有法不用”“执法不严”的问题较为突出。要深刻认识法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将市域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用好市域立法权,针对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网络安全、社区物业等重点领域,制定接地气、真管用的地方性法规,夯实市域社会治理法治支撑。增强市域执法效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综合体”,建强市域执法力量,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平台,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防范打击影响市域安全稳定突出问题。提高市域司法水平,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加强司法权运行制约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市域法律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深化市域普法学法,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市域社会治理要“讲德治”,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更好体现文化精髓传承性。德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发挥德治涵养共同价值观、维系社会认同、促进社会教化作用,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使之成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完善市域德治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市域德治能量,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见义勇为激励表彰,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让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向上向善蔚然成风。强化市域德治约束,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各类规则,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专项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败德问题,引导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

 

——市域社会治理要“讲自治”,充分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更好体现人民群众主体性。自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完善自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建强自治组织,构建党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充满活力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创新自治活动,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激发自治活力,明确政府管理权和村(居)民自治权的边界,把不必要的行政事务剥离出去,解决地方村(居)委会行政化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要“讲智治”,充分发挥“智治支撑”作用,更好体现科技进步革命性。深刻认识“智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强化“智治支撑”,为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化赋能。构建融汇贯通的市域数据共享体系,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信息互联互通,稳步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构建精准高效的市域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以数据为核心、业务为牵引、决策为目标的信息数据资源池,为风险“精准画像”,确保见事早、看得准、下手先。构建持续优化的市域服务供给体系,普及智能化服务供给,全面开展“互联网+市域政务服务”,深入推动“一次办”、“网上办”、“刷脸办”。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责任编辑;邓军)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