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浪县认真贯彻党中央“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战略部署,举全县之力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工程,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1.53万户6.24万人,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在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中,紧紧围绕“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目标,坚持一核引领、多方共治,强化后续扶持和融合服务,画好社区治理“同心圆”。
由于家里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有很大的经济负担。王积智在咨询了相关政策知识后,很快就在村委会就办理完了临时救助申请。
古浪县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强化党群服务中心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桥头堡”,组织党员、凝聚群众的“连心桥”,建成乡村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18个,设立村级党组织18个、党支部45个、网格党小组166个,探索推行“嵌入式”工作理念,让移民群众有了“主心骨”。并坚持多方参与,健全安置区村委会、村监会等自治组织,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实施公开透明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建立村级公益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发展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汇聚治理资源,形成多方共治的工作合力。
古浪县把产业培育和促进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之策,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牛、羊规模化养殖,建成日光温室7828座、养殖暖棚2.4万座、特色经济林2.1万亩。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基地已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搬迁群众户均达到2种以上增收产业全覆盖,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96元,是2013年的3.6倍。不断夯实就业基础,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劳务机构+培训+就业”的一体化培训输转机制,累计培训劳动力6000多人,有组织输转3.8万人次。建成保罗服装加工等扶贫车间24家,吸纳带动就业702人,移民群众的生活的信心不断增强。
古浪县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成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8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70所、文化广场16处、养老福利机构2所、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所,一步到位配套商贸、文体等基础设施。强化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全面推行“资金+物资+服务”救助模式,移民区2760户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建立关爱服务机制,895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和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纳入居家探视照料服务,乡村党员干部与388名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探访关系,定期上门探访和照护服务。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机制。成立乡镇社工服务站,培育发展“妇女之家”和志愿者团队18家,开展政策宣传、为老服务、儿童关爱、助学助困等活动,实现社工服务与社区治理有机融合。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在18个移民新村划分基层网格227个,在绿洲小城镇建立“社区+物业”的模式,实现社区管理和物业企业、网格管理和物业服务、居民参与物业服务管理三个“一体化”服务。强化人才保障服务机制。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选配大学生专职村书记和文书32名,培养“土专家”“田秀才”288名,选聘人民调解员172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保持“零距离”服务 画好社区治理“同心圆”
“真的是太有心了!”
拿着招工信息的张先生高兴极了。“我正愁去哪里务工,驻村工作队的同志就把招工信息带来了。我学了电焊,这个招焊工的工作很适合我!”
古浪县推进一对一帮扶解决急难事。选派18个帮扶工作队、88名驻村工作队员和502名党员干部采取“一对多”形式与搬迁群众“结对子”“攀亲戚”,架起了党群干部“连心桥”。一站式服务办好身边事。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进社区,实行“乡村一体化”办公,突出“小办公大服务”理念,实行便民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常态化敲门解决烦心事。常态化入户走访、敲门服务,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面对面宣讲政策、心贴心开展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古浪县将坚持一核引领、多方共治,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后半篇文章”,进一步夯基础、强服务、促融合,凝聚城乡基层治理“红色力量”,努力把黄花滩移民区建设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