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

当前位置:主页 > 法治建设 >

武威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时间:  2015-08-06 11:08
凝心聚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武威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7月26日一大早,武威市民勤县蔡旗乡高庙村六组村民靳生军来到温棚内采摘小乳瓜。“现在两棚小乳瓜每天可以卖300多元,收入不错。”靳生军说,他经营着3座日光温室,两棚小乳瓜,1棚茄子,每天都有收入。
  
如今,在全市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像靳生军一样,对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
  
近年来,武威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最大任务,坚持走“建棚子、栽林子、抓票子、盖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扶贫开发路子,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下山入川、金融扶持、完善基础设施等扶贫措施,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07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25.84万人,贫困面由35.44%下降到17.49%。 
 
 
让25.84万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市委召开常委会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深刻理解、整体把握和对接落实“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方案,安排制定配套方案。结合武威市实际,增加了科技支撑和农村社区建设方案,形成武威市“1+17+2”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方案。成立了由市级领导担任主任的19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对应承担落实“1+17+2”政策方案责任。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全市上下配套的三年扶贫攻坚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7月10日,市委常委会对全市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再部署。要求按照“1+17+2”政策方案,切实发挥好各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作用,逐条对照抓落实。建立了市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县区实施、分工负责、分项主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目标任务夯实基础,聚集力量、靠实责任。 
 
 
程燕是市医院党委办主任,如今她又多了一个身份——凉州区下双乡涨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8月4日,记者见到她时,她正组织村委班子和区水务局技术人员对该村新建的日光温室蓄水池进行验收。“现在我们对全村95户贫困户完成了建档立卡和信息系统录入,下一步要针对每一户的不同情况,精确制定相应的扶贫方案。”程燕说。
  
武威市积极推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及时对市、县两级单位和干部的联系村、户进行了调整,单位全部联系贫困村,干部全部联系贫困户。落实市级领导包乡镇、县级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制度,逐村逐户制定脱贫规划和方案,将市一级的资源和力量全部集中到贫困村、贫困户。调整充实驻村帮扶工作队驻村开展帮扶,全市共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322个,实现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同时,重点扶贫乡镇全部建立了双联扶贫合一工作站,配备了3至5名工作专干,专门负责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形成了市、县区、乡镇、村纵向到底的扶贫工作机制。
  
凉州区充分发挥双联行动在精准扶贫中的平台和载体作用,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各联村单位组织联户干部进村入户,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普查,建立了联村单位、联户干部联系贫困村、贫困户电子动态管理大数据库。各联村单位、联户干部紧盯特困片带及贫困户,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帮助谋划和实施了一批基础性、公益性、民生性建设项目。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农户办理惠农贷款、督促建棚和定植进畜、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特色林果业扩量增效、搞好土地流转和致富技术培训等方面,精准发力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民勤县对全县建档立卡的4759户贫困户实行干部帮扶全覆盖,认真填写了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手册,建立了贫困村、贫困户电子档案,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靠依据。天祝县以75个贫困村为重点,组建7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考核办法,推动产业培育、移民搬迁、基础设施、技能培训等帮扶责任落实。目前,落实农田水利、道路交通、新农村建设等双联项目85项,已开工80项,落实资金3300.72万元,已完工20项。古浪县谋划联村项目136项,已批复33项,正在实施13项,完工4项,到位资金4297.58万元;双联户建棚330座,栽植特色林果2812亩,帮扶资金和物资折价150多万元。 
 
 
记者在民勤县蔡旗乡沙滩村看到,连片的日光温室鳞次栉比,崭新漂亮的新农宅格外引人注目。该村共建成日光温室1019亩、户均2.9亩,修建养殖暖棚603亩、户均1.7亩,栽植特色林果360亩,户均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4.6亩,形成了日光温室、设施养殖、特色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全村年销售蔬菜6000多吨,仅日光温室收入1500万元以上,棚均收入3万元以上。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0元。
  
沙滩村是武威市发展主体生产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威市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大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全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主体生产模式已成为全市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78.7万亩,户均达到2.28亩,提前2年实现了户均2亩棚的目标;贫困户累计发展设施农牧业17.28万亩,特色林果23万亩,形成了以肉羊、反季节蔬菜、红提葡萄、红枣、皇冠梨、枸杞、甜高粱等为主的富民产业。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7.95万亩,亩均收益达到1.6万元左右,高的达到4万元以上。设施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设施农牧业。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设施农牧业4.15万亩。至今年5月底,全市特色林果基地总规模达到155.5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亩。今年上半年,贫困户已发展设施农牧业2.12万亩,占年度计划的76%;发展特色林果6.45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29%。年底可实现贫困户户均2亩棚(天祝县户均3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除天祝县)目标。 
 
 
今年47岁的崔福志本是古浪县黄羊川镇村民,2013年他赶上了“下山入川”的好政策,搬到了感恩新村。说起生活的变化,他感慨万分。原来住的地方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极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发展条件,增收致富更是谈不上。“现在搬下来不但住上了漂亮的房子,而且交通也方便了,还建起了日光温室,脱贫致富的路子更宽了。”崔福志说。
  
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这曾是武威市南部高深山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2011年,为切实转变山区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斩断“穷根”,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实现生态治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共赢发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启动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南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全部移居川区。在移民扶贫搬迁示范区,坚持开发式扶贫,把产业扶贫、工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移民扶贫搬迁区发展提供可持续增收支撑。同时,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补偿、扶贫专项、社会帮扶、水电路渠基础设施等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向移民安置区倾斜,全力推进“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
  
至去年底,已建成古浪县黄花滩感恩新村、阳光新村等一批移民安置点,累计完成“下山入川”6.47万人,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深山区的贫困农牧民拔除穷根,生产生活方式同步改变,走向了致富奔小康的新天地。
  
“下山入川”的核心是让搬下来的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武威市紧盯“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广大移民区同步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移民群众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1至6月,落实“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对象3968户、16900人,分别占年度计划的94.3%和96.3%。完成移民点路、水、电、房等投资4.36亿元,占计划任务的54%。 
 
  
武威市现有古浪、天祝两个连片特困县和凉州、民勤两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其中古浪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六盘山片区,天祝县被列入国家“四省藏区”片区。
  
武威市围绕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要求,抓住真实识别贫困、规范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推行挂图作业4个关键环节,盯住16个特困片带,到村到户精准制定脱贫计划和方案。制定了《武威市精准扶贫攻坚任务汇总表(2015年——2017年)》,结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汇总统计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需求,形成了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到村到户的任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三年减贫人口和减贫时序。今年全市计划减贫171个贫困村、3.07万户、12.3万人,民勤县实现整体脱贫;2016年全市减贫104个贫困村、2.36万户、10.71万人,凉州区实现整体脱贫;2017年全市减贫47个贫困村、0.61万户、2.38万人,古浪县、天祝县整体脱贫。同时,统筹解决好返贫问题,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各类社会保障,巩固扶贫成效。 (何立忠)
 
 
来源:武威日报
(责任编辑;马 静)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