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就让神州大地的观众惊讶地跌破了眼镜——电视剧竟然尺度可以这么大,真是不可想象。
《人民的名义》讲述了以侯亮平为代表的反贪一线检察官冲破一切阻挠,克服各种困难,肃清了汉东省省委和京州市官场腐败的故事。
电视剧第一集以现实中的贪腐官员为原型,讲述了北京一个小官乍看清廉,但其受贿得来的现金铺满豪宅的整面墙壁、整张大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广大观众觉得不可思议,但细细一想,这还真是现实中发生过的。
接下来的剧情更让人震撼,不仅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因调查案件被人制造车祸谋杀、政府动用警察强拆,还展现了官场的各种形态,最终揪出了迄今为止电视剧里最高级别——副国级的反面人物。
长期以来,观众们对现实有太多的话想说,但个人发声的影响总是微乎其微,《人民的名义》这部正面强攻现实的电视剧,一下喊出了人们早就想说但没有说出的话,如此集中地暴露官场黑暗面,的确是史上最大尺度。
电视荧屏里播出过太多的古装剧、偶像剧、民国传奇以及谍战题材剧,但这些距离现实太远,无法完全满足当下观众的需要。而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是,中央反腐的力度越来越大,反腐成绩也越来越多,如果文艺工作者不能正视这一现实,不能用文艺作品去表现、发声,那这个时代文艺就不是健康的文艺,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是不够勇敢的文艺工作者。
在火热现实生活的感召下,文艺机构开始迈出关键的一步,最高检影视中心感应时代的号召,向有着“政治小说第一人”称号的作家周梅森约稿。有了作家的剧本,就有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开始。
有的文艺直接采写于现实的人和事,这是报告文学或非虚构作品,而电视剧不同,它不是纪实频道的影像,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提炼和集中性的影像化,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以及人物关系的构建技巧。
在现实事件和电视剧情节上,电视剧不可能完全照搬现实事件,它必须挖掘事件背后的人心走向、制造事件者的戏剧动机,使事件成为人物的戏剧情节,让事件最终为塑造人物服务。电视剧要达到出乎意料、令人叹服的效果,尺度上如果低于现实生活,那观众就会感觉不痛不痒。电视剧等一切文艺作品,必须平行于或高于生活,表现人们想看、但又没看到的,做到这一步就能出新,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现在很能理解为何《人民的名义》里打“老虎”能打到副国级了。
此外,《人民的名义》里人物的身份和关系,让很多非创作领域的观众在网上晒出了他们的惊讶,有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那就是官场的常态。比如,剧中的陈岩石曾是汉东检察院的常务副检察长,他的儿子陈海则是该检察院的反贪局局长;高育良是汉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他的学生祁同伟则是汉东省公安厅厅长;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妻子,则是该市商业银行副行长;而李达康自己,也是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的秘书……这类关系,在剧中数不胜数。草根出身的祁同伟,坐上省公安厅一把手的高位,也多少“得益”于与高育良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上述情节被一些观众过度解读了。要让一部戏好看,里面的人物关系就不能太过单一,必须复杂化(当然也不是越复杂越好,必须符合戏剧规律),这不仅有利于戏剧情节集中,还有利于展现人物除工作层面之外的情感。比如,侯亮平为陈海报仇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挚友。又比如,侯亮平最终扳倒曾经的老师、省政法委副书记高育良,并揪出学长、省公安厅厅长,除了让人感受到这位法律人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以外,也表现出了候亮平勇于直面错综复杂的官场生态。这样的人物关系设计,除了让剧作更好看之外,也是为了在有限的情节内更丰富地展现剧中人物。
文艺不是政治的传声筒,但文艺与现实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顺利播出,我们看到党和国家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这也是无数观众关注《人民的名义》一个重要因素。(刘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