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观电影《守法公民》有感
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 吴珲
面对当事人,我们不能将自己异化为一个办案机器,一个结案流水线上的零部件。我们应当始终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用心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因为法律是当事人唯一的希望。
——题记
与《律政佳人》、《破绽》等以圆满结局收尾的法律电影不同,美国电影《守法公民》更像是一部警示片,导演用电影的方式,反思了美国的司法体系,讲述了一个让观众无不扼腕叹息的故事。用一名善良公民蜕变成反社会暴徒的经历,在给每名司法人员“提醒”。
影片男主人公克莱德原本拥有一个美好的三口之家,但其妻女在一个夜晚惨遭达比、阿米的杀害(达比为主犯,阿米为从犯),承办此案的检察官尼克运用诉辩交易的方式使阿米被判死刑,而主犯达比仅获五年徒刑。
克莱德对结果感到巨大的失望,认为不公,他十分愤怒,在隐忍十年后,他怀着对妻女的爱,对当年涉案的检察官、律师、法官及相关人员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承办律师、法官、检察官助理等相继诡异丧命,但最终,这种行为却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命”,克莱德丧生于自己制造的火海中。
看完电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司法权,相对于其他公权力,是最值得信赖的。但在运行过程中,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缺乏监督、司法人员思维的异化等,却很有可能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本片导演是在用一个悲剧的故事,“指控”美国司法体系中存在的种种缺陷,这种缺陷并非美国独有。
作为一名法官,片中一些镜头令人深思,试举三例:
镜头一:影片伊始,尼克与检察院的同事交谈,当同事问及尼克的定罪率是否为95%时,尼克一脸自得的告诉同事,他的定罪率是96%。
镜头二:当克莱德终于等来尼克,满怀希望地陈述主犯达比的罪行时,却被尼克告知已经达成控辩交易,并且尼克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诉克莱德,这对自己来说是一场“胜利”。
镜头三:当尼克在法官办公室,电话响起法官欲接听之时,尼克质问法官,为何他打的电话从来不接,法官回答:“作为一名法官,最大的好处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想想看,我们是否也曾在工作中,因为太忙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是否始终牢记在法官宣誓仪式上的誓词,在工作中做到了全力以赴,不曾懈怠,而不是像片中的那位美国法官那样,产生类似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优越感”?
此外,男主人公十年后的疯狂也是在“提醒”我们,如果检察院、法院在结案后不是将案子抛到一边,而是对克莱德这种遭受巨大精神创伤的受害人提供持续性的“情绪治疗”(一种于上世纪50年代创建于美国的心理疗法,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让他跳出对妻女的思念,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可能就不会有十年后克莱德的疯狂行为了。
对于步入社会转型期、各类案件数量快速增长的现实而言,重视心理学在司法工作中的运用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今天的年轻法官,可能会因工作后与在校园时的想象不同而失落;因当事人的上访而苦恼;因巨大的工作量而累心。
在这逐渐的失落、苦恼、累心中,我们可能会淡忘当年的理想,进而将自己变得平庸。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邹碧华法官是牢记初心的典型,法官生涯中,他将自己的所有都贡献给了中国的司法事业。
每一名法官、检察官都是历史,作为法治路上的长跑者,如果哪天我们走累了,回头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然后,再坚定地走下去,让更多的当事人能够感受到来自司法的温暖,这是我们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