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政法文化 >

退休14年后我又回到了法院

时间:  2019-07-17 11:08
退休14年后我又回到了法院
 
□ 王建华
 
1969年12月我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作为战士和通讯技术员在云南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2年,作为正连级干部我退伍来到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进入法院我先后在民事审判庭、执行庭、经济庭工作过,最后退休时是在立案庭,可以说伴随着西城法院共同成长进步,也全程经历了西城法院从二龙路、西直门到新街口位置的变迁和办公条件的变化。
 
我是1986年左右到执行庭,当时的执行庭存在感很低,全庭只有10个人左右,都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办公,酷暑时节,头上吊扇呼啦啦转,大家汗流浃背地在工作,去执行和调查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自行车。
 
初入执行庭,办案手段很简单,找人只能去户籍地和工作单位“碰运气”,财产的查询完全依靠人力“广撒网”,财产种类从最初的煤气罐、暖水瓶到电视机、电冰箱再到存款、汽车、房屋,那时银行、房管部门都需要一个一个跑,财产查控没有明确针对性,因为司法资源有限,财产调查只能在重点领域、机构、部门进行,寻找财产基本靠“撞”。
 
我记得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执行案件,当年有个20多岁的小姑娘欠别人600元钱不还,没有工作单位没有工资,给她发传票也不来,我们只好去她家。敲门进去后,我一眼发现她家有一台电视机,当时一台电视机起码1000元以上,我跟她商量把电视机变卖还款,小女孩骂我骂得很难听,躺在地上撒泼,僵持半天,我只能指挥4名法警把她架进里屋,我赶紧把电视机抬进警车。
 
2001年12月我退休了,2015年7月份,在院里政治处的邀请下,我又回到了西城法院,帮助筹备成立家事庭调解室,从调解模板的确立到组织体系、组织架构,我都精心做了设计。开始调解室里有调解员、陪审员等六十几人,后来调审分开,目前有经验丰富的调解员27人。现在我们这个组织正式的名称是北京市西城区诉前调解委员会,主办单位是西城区司法局和西城法院,我是主任。退休14年之后再回法院工作,主要是想发挥余热做一些善事,因为这个调解室是不收取老百姓任何费用的。
 
家事庭调解室成立初期,大家都在摸索经验,一个月大概能调解成功三到五个案子,到2017年全年调解成功了2500件左右,2018年已经达到3200件了。这几年,我每年大概能收到200面以上的锦旗,还是很自豪的。我们不收当事人的任何费用,而当事人拿着调解文书可以去办理房屋、车辆的过户手续,得到了咱们西城群众的广泛好评。
 
作为一名在基层法院工作30多年的老同志,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在法院办案子,一定要认真公平地去处理纠纷,把当事人的事情当成自己家要解决的事情,这样的心情不一样,就会认真细致。如果在法院工作,要牢记司法为民的宗旨,不忘法律人之初心,要有大局观念,要有廉洁的作风,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