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政法文化 >

他带着34名服刑人员雕玉又雕心

时间:  2019-06-12 12:37
他带着34名服刑人员雕玉又雕心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本报实习生 张若琂
 
如果不是身穿整齐划一的囚服,任谁都很难把眼前埋头工作的34个人与监狱服刑人员联系在一起。车间里没有人声喧哗,只有雕玉的沙沙声,他们低着头,神情异常专注,双手在雕刻机上操作自如,然而他们之中有抢劫犯、盗窃犯,甚至还有诈骗犯、杀人犯,在这里他们实现了人生的最大反转。
  
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走进上海青浦监狱,看到了这难以置信的一幕,带记者参观的民警叫倪力立,这个玉雕车间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倪力立工作室”如今已经成为上海监狱系统艺术矫治的一大品牌。
  
倪力立的资历并不算老,2012年通过公务员招考成为一名监狱警察。30岁的他个子不高,显得有些文弱,他说,大学学的专业是宝玉石鉴定评估,毕业后成为监狱警察,可以说是完全不对口。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专业不对口的他一进监狱,反倒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2013年3月,倪力立和另一名从事玉雕车间管理10余年的老民警牵头成立了“倪力立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主管民警,倪力立感到自己本科期间学的玉石鉴定知识并不足以支撑他的教学,他利用工作之余,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的绘画基础,又通过向资深玉雕艺人请教、看展,几个月下来,倪力立的玉雕技术日渐纯熟,在他的带领下,玉雕工作室也走上了正轨。
  
其实,自在全市率先开设了玉雕这一改造项目近20年来,玉雕一直是青浦监狱的教育改造强项。但那时,服刑人员参与的只是玉石的简单加工,他们不了解市场需求,只能闭门造车,作品也很难得到社会认可。
  
在倪力立的牵头下,玉雕工作室加入了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每周有了固定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倪力立还发动技术熟练的老服刑人员代教,手把手教新人上手。“我们工作室有个做玉雕11年的服刑人员,各方面技能都已经非常资深了。”
  
要培养一个玉雕师傅需要大量的精力。“光是入门就需要一年的时间。”倪力立说。玉石坚硬,打磨不易,要完成一件作品,更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钻研,在这期间,打磨的不光是玉石,还有服刑人员的心性。
  
近年来很多社会帮教力量走进“倪力立工作室”,他们都和记者一样,很难把如此细腻的一项技能和触犯法律的服刑人员联系在一起。“这或许就是艺术矫治的魅力所在吧,它能实现对服刑人员从内到外的教育改造。”
  
为了加强狱内外市场信息的沟通,倪力立联系了行业知名的企业,与他们达成业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输出。
  
如今,经过7年的磨练,“倪力立工作室”已经培养了一批“狱内大师”,其中有两名服刑人员在出狱后还被评为“海派玉雕大师”。同时这个团队也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2013年5月,玉雕工作室的两件作品“童子戏鱼”和“南湖”在上海第五届玉石雕刻“玉龙奖”评比活动中,分别获得银奖和优秀奖。2014年,“莲花童子”获得最佳创意奖。2015年和2016年,共有6件作品分别获得铜奖和优秀奖。
  
倪力立说,他每天都会跟工作室的34名服刑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改造进程。有一次,一名服刑人员告诉他,自己在技术上遇到了瓶颈,觉得雕出的作品很单一,没有创新,倪力立便坐下来,耐心地指导他,给他提出意见。后来在周记中,这名服刑人员谈及了自己的技术突破,在实际操作中,倪力立也看到了他的进步。
  
“这个服刑人员犯抢劫罪被判14年,但来到工作室后,我明显感觉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变,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倪力立说,通过玉雕工作室的改造,服刑人员掌握了一技之长,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出狱之后便有了安身立命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从青浦监狱倪力立玉雕工作室走出去的服刑人员中,重新犯罪率为零。
  
倪力立说:“从玉雕专业角度讲,比我优秀的人数不胜数;从监狱工作来看,我的资历也还很浅。但这些年来的实践,让我懂得如何将玉雕技术和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有效结合,懂得让那些服刑人员如何去雕玉又雕心,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