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文化

当前位置:主页 > 政法文化 >

记忆,那些镌刻在生命深处的美好

时间:  2018-04-13 11:55
编者按:本来,小编想把这个作品再放一放。结果,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小编。一下子,勾起了思绪对那段特殊年代的回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故事,有悲壮、有震撼、有难忘。可这则小故事,从“民以食为天”的细微事情上,点点滴滴地刻画着兵团儿女热爱边疆的那片深情。这让我不由的陷入沉思,为什么,兵团儿女对边疆这片土地,爱的那样的深沉,或许,此文能够告诉大家一个不一样的答案。
 
记忆,那些镌刻在生命深处的美好
 
在繁忙中,一切都是快动作,面对的是紧张的学习,忙碌的生活,彻夜不眠的工作,我从未松弛过。以为,松弛一丝,便会被快节奏的人甩落在后头。从此,我惧怕回忆,因为沉浸在回忆中,我怕永远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直到一天早晨起床的时候,嗓子又痛又痒,母亲二话不说,跑到地下室拿了两个大青萝卜。不用说,母亲又是拿萝卜给我治病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对萝卜的记忆深深地根植于脑海,成为一种乡愁。所以,这份记忆成为了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记得上小学那会,团场职工中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喝不烦的白开水,吃不厌的大萝卜”。吃了三十多年的大萝卜,似乎对大萝卜也有着更浓厚的感情。
 
团场人十分了解农时与节气,每年日头最毒的9月,还没等棉花采摘结束,就不误时机地翻出一小块地,选出优良的萝卜种子,按照上辈人流传下来的方法播种萝卜。萝卜也不负众望,尽情地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从一棵小苗儿长成大萝卜。待它完全成熟的时候,一把拔出,刚刚拔出的萝卜,那叫一个鲜嫩,仿佛新嫁娘,那叫脆,那叫甜,绝对胜过软塌的香蕉。那时的萝卜,可真个是“吃一口,盼一口”。心里也会觉得格外的清爽!至于街头卖萝卜,更是别有一番景象。正像老作家汪曾祺写得那样:“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萝卜都是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卡嚓嚓地响。”写得多有诗味啊!
 
那时,对于我父母那批孤身来疆的农工来说,生活水平比较偏低。于是,萝卜就成了我们家过冬的主要蔬菜。每年秋天一到棉花开收季节,母亲就开始把上年存下来的萝卜种子撒到棉花地头,以备冬天有蔬菜下饭。由于当时我们家所在的连队离我上学的地方较远,无奈的父母就把我和弟弟、妹妹三人送到了离家30多公里的场部读书,因为家庭情况困难,我们兄妹三人每周的生活费也就只有25元钱,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更为了给家里省钱,我们兄妹三人几乎一个星期都不吃肉食及新鲜蔬菜,而是靠家里母亲腌制的萝卜条和食堂的白面条、馒头度过。当时,每周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周末回到家里。姐姐用炼下的猪油和薄薄的萝卜片,为我们兄妹三人做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大油萝卜面,当时就觉得比现在的牛肉面还好吃一百倍呢。虽然,在这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尝过牛肉面是什么味道。但是,那些年,姐姐为我们做的大油萝卜面,真的是我们吃过的最可口、最诱人的美食了。
 
记得有一年过年,家里种了六十多亩棉花地,棉花在做桃时,被突如其来的冰雹给砸的颗粒无收,家里因开春种地借的债务不但一分未还,还一直在利滚利,滚的那年父母亲天天拌嘴吵架,母亲更是以泪洗脸。不论如何,这个年还是要过的,家里过年唯一的一块猪肉就是父亲帮邻居家杀猪,送了五公斤猪肉。大年二十九那天,姐姐和母亲在家张罗着包饺子,饺子里放了少许肉,剁一些油渣,再加上萝卜做馅。其实用新鲜萝卜做馅的饺子,虽然肉少,但吃起来特别水灵,一口咬下去,嫩嫩的、鲜鲜的,满口的清爽,现在想想仍意犹未尽。
 
其实现在想想,吃了三十年的饭菜,唯独没吃够的饭菜还是萝卜。从艰苦岁月里一路走来,让我逐渐对萝卜有了更特殊的偏爱。萝卜的味道乍吃清淡,细品幽香。在团场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萝卜要经过霜打后才有一颗坚实的心,这时吃着也才能体味到那种特有的萝卜味,无论吃多少次都没有一点腻味的感觉。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团场不断的深化改革,团场职工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家里条件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冬天家里的蔬菜也应有尽有,不仅如此还可以随时吃到鲜活的海产品,但是我还是喜欢姐姐为我们做的大油萝卜面、母亲为我们包的萝卜油渣馅的饺子。
 
也许,这就是乡愁吧。(侯秋棉)
来源:兵团政法综治网
(责任编辑;李彩霞)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