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人物

当前位置:主页 > 长安人物 >

一个扎根公安窗口33载的“阳光女警”

时间:  2017-08-30 09:39
一名女民警在公安窗口上服务了整整33年,从青葱岁月到中年,再步入“知天命”而头发花白的年龄,她无怨无悔执着坚守在一个岗位上,这需要何等的毅力,耐力呀!她是谁,为了谁?她就是一方百姓心目中的“阳光女警”曾华芬。一直以来,为了永恒的“为民”,她让自己心中的那棵生命之树常青。
 
曾华芬,52岁,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她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对人对事热情,周到,彬彬有礼。1984年10月她揣着做一名威风凛凛警察的憧憬入了警,谁知,入警第一天她坐在户政窗口平台前开始工作,这一坐竟坐了33年。从此,她担负马龙县公安局户籍、出入境“双岗”职责,不仅要办好和指导全县派出所办理户籍,还要做好出入境管理事务,在这“一岗双责”的岗上,她一人承担了20年的业务,直到前几年,才有了一个辅警来协助她。33年来,许多同事换岗,唯独她没有向组织提出换岗。从手写户籍到轻点鼠标办户口,从用黑白胶片到用数码相机为群众照相办身份证,从置身于简陋的三尺岗到服务在宽敞的便民服务大厅,她在户籍、出入境岗位上熬过多少个“春去冬来”。当皱纹爬上她的额头时,她老了,唯一不变的是对共产党员信念的坚守。
 
工作33年,她先后40余次获评先进,“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优秀户籍员、敬业奉献模范、十佳窗口民警、十佳服务标兵、嘉奖、三等功”等奖章奖状一大“堆”,这些荣誉见证了她曾经的“沧桑”和领导、同事、群众对她工作的高度认可。作为女警,她为公安事业献出了青春。
 
窗口岗位的“标杆”
 
曾华芬是窗口服务的“标杆”。33年里,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实干的工作作风,娴熟的业务能力,亲善的服务形象,成为全局民警向她看齐的“标杆”。她办理户籍45万余次,出入境业务10万余次,在“双岗”上躬耕整33载,业务上做到“零推诿”“零扯皮”“零投诉”“零差错”。在近期开展的“放管服”改革中,她对标服务,落实上级公安机关的决定,坚持做到周六不休息,中午也不休息。她业绩好,群众公认,她的岗位被局里定位为“党员示范岗”。今年,马龙居民戚某某在马来西亚旅游时溺水死亡。她半夜来到出入境业务平台,迅速用“加急通道”为戚某某的6名家属办理了前往马龙西亚的护照。可是,戚某某的父亲户口在普洱,正常渠道在马龙不可办理其“护照”。曾华芬连忙逐级汇报,终于通过“特事特办”渠道为戚某某的父亲办到“护照”。戚某某的全家人纷纷对曾华芬说:你像我们的亲人,好警察。多年来,她牢记“群众在我心中,我在群众眼中”的理念,把热情、礼貌服务群众的理念贯彻在窗口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
 
由于曾华芬严格办事,工作踏实,辖区群众对她满意,局党委号召全局民警向她学习。她的岗位成为了优质服务示范岗。
 
她的户籍、出入境岗位,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给她送礼金、礼品,希望她能通融一下,把不该办的户口、证件办了,均被她将礼金、礼品“辞退”。她从不在法律法规上逾越“雷池半步”,践行“严格办事、恪尽职守”准则。
 
和谐建设的“天使”
 
在岗位上,她时刻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对待群众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一天下午,曾华芬在下班途中,迎面遇见一对相互搀扶的老夫妇,男老人看着身穿警服的她便问:“同志,听说你们这段时间要换身份证,我爱人季美英到现在还没有户口,要如何办?”她详细了解情况后告诉老人:“大伯,您不用急,等我们调查一下,给您答复。”随即,她忙里忙外为老人操心起来。经调查:季美英已71岁。1957年在大庄供销社工作,于1958年调糕点厂。1960年1月下放通泉镇旧城村,1960年下半年返回单位,因其单位原任领导调离,新领导不同意接收,文化大革命时她的档案被销毁。这些年来,她随丈夫张富贵在饮食服务公司生活,她成了没有户口的“黑人”。老俩口仅靠张富贵400元的退休工资维持生计,加之她身患重病,双目失明,陷入生活窘迫的境地。不久,曾华芬把季美英的《户口薄》办好,亲自送到她手中,45年“黑人”的季美英终于成为正式公民,那刻,老俩口激动得泪眼婆娑。
 
2006年12月,马龙警方收到了来自广州海丰鞋业有限公司马龙籍的31位员工寄来“三面锦旗和一封信。” 锦旗、信都是感谢马龙公安户籍室的内容。
 
领导一问才知,原来,多年来,曾华芬热情为马龙籍外出务工人员做了许多涉户籍的“好事”,避免了他们往返跑马龙办户口的开支。像这样的事在她的警旅中不胜枚举。她先后为民排忧解难多达5000余次,自己垫付邮费帮外出务工人员寄去500余份证件。
 
任劳任怨的“警花”
 
曾华芬“窗口”业务涵盖治安管理及出入境管理,因业务量大,她每天要接待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群众。仅2016年就审核“二代证”12000余证,户口准迁证400余证,印章刑刻600余证,办理民用爆炸物品审批手续3600余次,临时身份证2000证,户口迁回原籍200余人,提供户口查询16000余次,因私出国护照950证,大陆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450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256证。
 
她的岗前,经常挤满群众。她工作起来像一团火,每天她像机器一样工作,有时,竟忘了喝水。面对等待办事的群众,她从不会说“下班时间到了,下午再来或明天再来”的话。每次下班了,她仍坚持把等待的群众的事办完,才回家,有的群众不忍心,主动提出延后办理,可她不同意。有时断电电脑“黑屏”了,至晚间,网通了,她又来加班帮群众办好事后,并告知当事人。
 
她几乎每天重复一个动作对来办事的群众:一张笑脸迎接、耐心答疑、一丝不苟,一副“阳光”而严谨的样子。
 
居民身边的“曾姐”
 
一次,马龙女居民熊某因病变成植物人,不能到派出所照相办理“二代身份证”,没有“二代证”她就无法办理“医保卡”等,熊某的女儿董某多次到派出所协商办证未果,熊某倍感“痛楚”。后来,熊某听说“熟人”曾华芬在公安局管户口,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女儿请曾华芬来她家……。熊某见了曾华芬那刻,叫了声“曾姐”,便躺在床上,委屈得泣不成声……。曾华芬“摊”上熊某的这桩“大事”后,忙了好一阵子,才用让省市公安户籍部门以“熊某以前的照片,请技术人员修改,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为熊某办了证。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一天,“曾姐”终于把熊某的二代证办好交到熊某的手上,熊某激动的热泪盈眶。连声告诉女儿请曾姐“吃饭”,被曾华芬婉言谢绝啦。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马龙许多群众眼中曾华芬处处充满温情。“放管服”改革以来,她实行对残疾、老年人“一对一”跟踪服务,将爱心献给特别需要关怀的群众。
 
警旅倥偬,她却赢得了马龙群众“喜爱”,特别是受过她“恩惠”的一些人都习惯叫她“曾姐”。“曾姐”成为马龙公安的一张名片,广大群众提起马龙公安户籍窗口的“曾姐”无不夸赞。
 
公而忘私的“贤妻”
 
在丈夫眼里,她是一个公而忘私的“贤妻”,每当群众需要找她办事,她即刻放下家务就走,跑到“窗口”替百姓办事,且有求必应。这举止,常常让丈夫担起家务事,当起炊事员。周未,丈夫还要当她加班的驾驶员,在家人和同事眼里她是一个为了工作什么也不顾的“犟牛”;是一个一刻闲不住,只知道埋头干活的“傻帽”。
 
父母患病,她顾不上照顾,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不孝顺不够格的女儿。但当她拿回那么多的奖章、奖状,父母打心里高兴,也为此感到骄傲!
 
一直以来,曾华芬心系敬老院孤鳏老人。每年逢“三八节”等日子,她都同单位姐妹到王家庄、月望、旧县、大庄、马鸣敬老院,给老人们送生活用品,帮老人洗被褥、扫房间、砍柴和嘘寒问暖。她经常去敬老院,这里的老人们渐渐熟悉她,都说:曾公安比我的亲闺女还亲。这些举动,让丈夫打心里认可她是“贤妻”。
 
33年的警营生涯,她兢兢业业值守。时下,公安“窗口”仍活跃着她爱民、敬业与奉献的身影。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的事业中。”曾华芬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在公安基层窗口战斗了33年的“活人”,一朵盛开在警营的铿锵玫瑰。(袁正平)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peace.gov.cn/zixun/2017-08/28/content_11427509.htm)
来源:云南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雪欢)
  • 版权所有:中共武威市委政法委员会 陇ICP备20000376号-1 甘公网安备 62060202000288号
  •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能源大厦12楼 服务电话:0935-2219679 网站邮箱:wwzfxc@163.com